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2期 ID: 148928

[ 韩蓉 文选 ]   

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 韩蓉

  摘 要:人格培养缺失是高职教育的残缺,高职院校更应该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依托儒家文化教育,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倡导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高职学生人格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个人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教育承担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1]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而这种高级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健全的人格,要“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括,正视过去。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应分为“专业技能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两部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了人格教育的缺失。高职学生有较高的智商,但自我意识并不成熟,他们能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缺乏经验和适当的引导,有心理需求,但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的能力。同时高职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而又对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盲目自信,其结果就是“一方面心灵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显示出了苍白与枯萎,另一方面对现实纯粹功利目标却热衷到失去理性”[2]。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以促进高职学生人格完善、提高人文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应把塑造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培养高职学生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并且贯穿于人文素质教育始终。
  一、依托儒家文化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健全人格
  在儒家文化的体系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国民完整人格的构建与完善的追求始终贯穿于其中。正如李泽厚所指出的:“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识。”[3]这个信念和传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对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过巨大作用。时至今日,它对于解决当下高职学生在人格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及指导作用,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树立起一种科学、乐观、积极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培养起自己独立而高尚的人格情操,实现人生幸福目标,从而受益终身。
  儒家文化以“自强不息”、“诚信为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核心原则为高职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使我们明确要逐步建立以社会责任心培育、诚信教育、团队精神培养为内容的人格培养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还为高职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路径。
  1.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自我教育,培养自律精神
  在人格塑造过程中,儒家反复强调要“反求诸己”,要认识自我,注重自觉、自知、自重,通过内省的方式完成对自身的改善,强调“知耻而近乎勇”。要乐于发现自己的错误,正视自己的不足,因为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所以,要通过内省的手段主动探求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之处。
  高职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主观上也要求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格自我教育,促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增强自信心;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不断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不断完成对自身的完善;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培养自律精神。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着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儒家要求对人要温、良、恭、俭、让,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宽以待人,要学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这种仁爱宽容的态度既是完善人格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人格培育的重要手段。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如果以简单乃至粗暴的手段去进行人格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加强师德建设,“身正为范”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在“以学生为本“的人格教育中,教师由“教书”转向“教人”,教师以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去了解学生的现状以及发展需求,并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心智的发展,推动他们逐步完成更高层次的自我建构。在高职学生人格塑造工作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教师的人格修养对于学生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力,正所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如果教师自己迷失于功利主义,轻视人文教育,不注重自身人格的完善,那么人格教育将会流于形式,苍白而空洞。所以,高职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促使学生“见贤思齐焉”,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去弥补学生人格的缺失。
  三、要积极倡导社会实践活动,为高职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供广阔的舞台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既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与生活,又客观要求他们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其中。面对愈来愈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觉得茫然无措,这也确实给人格培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校人格教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实践, 在社会环境中经受锻炼,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以自尊自爱的方式生活,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消化知识,提高技能,磨练意志,促成个人勤奋好学、创新进取、乐观豁达、热情待人等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以充实并丰富人格培养体系。
  
  (本文为江苏省职教学会2010-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0163。)
  
  注释:
  [1]马丁·布尔贝:《论教育》,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年。
  [2]徐方:《大学人文十四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韩蓉 江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工商管理系 215131)

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