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律诗因为格律很严而得名,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分析方法的传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律诗 平仄 粘对 拗救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律诗是古诗中近体诗的代表,而关于律诗的平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说:“平仄,这是律诗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可见律诗的平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笔者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在讲解律诗的平仄这个知识点时,理论联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不揣浅陋,将教学体会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理论基础
(一)掌握古今声调演变规律,能根据现代声调,推出中古的平仄
“平”指的是中古的平声,“仄”指的是中古的上去入三声。根据音韵学知识,我们知道,现代汉语读阴平和读阳平的字,除了部分来自古入声字,中古来源是平声。现代汉语读上声和读去声的字,中古来源是仄声。这就说明,根据现代汉语判断古声调,难点就是判别入声字,尤其是那些现代汉语读阴平或读阳平的入声字。辨别古入声字的方法可参看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
(二)五言的四种基本格式及拗救的三种情况,要熟谙于心
律诗按字数,可以分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和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两大类。五律的平仄是基础,五律清楚了,七律就也容易理解了。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可以构成两联。我们可以把这四种基本类型看作一首仄起式的五言绝句来记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两种:
第一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知,第二种只是首句有变化(即看首句是否入韵),其余皆同。
2.平起式两种:
第一种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同理,第二种只是首句有变化(即看首句是否入韵),其余皆同。
(三)掌握两个重要概念:粘对、拗救
1.概念一: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即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
如果首句入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
这样五律的首联便成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七律的首联类推即可。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就都能背诵出来了。
2.概念二: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
拗救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甲种句型“仄仄平平仄”中,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将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是对句相救;
第二种情况:在甲种句型“仄仄平平仄”中,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就将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也是对句相救;
第三种情况:在乙种句型“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孤平是律诗的大忌)。这是本句自救。
(四)理解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局限性,并因此掌握分析律诗的平仄的方法
为何分析第二字,我们认为,传统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一定完全正确。
五律的甲种句型仄仄平平仄中,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将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说明二四六不一定分明,即五律的第四字、七律的第六字不一定分明)
五律的乙种句型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会犯孤平。(说明一三五不一定不论,即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不能不论)
五律的丙种句型平平平仄仄中,可以使用另外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即第四字平仄可以改变。(说明二四六不一定分明,即五律的第四字、七律的第六字不一定分明)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说明一三不一定不论)
五律的丁种句型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必须是仄声,如果改为平,整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在近体诗中是绝不允许出现的。(说明三五不一定不论,即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不一定不论)
由于传统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存在局限性,所以笔者认为,分析平仄的基本格式,应从五律首句的第二字和末尾字入手,即首句的第二字的平仄是分明的。把第二字的平仄确定下来,再结合末尾字的平仄,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首句的平仄格式,然后根据粘对的规则,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可以推断出来,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称为“二尾结合推平仄”法。
二、实践教学
下面我们运用上述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具体问题,试举例如下:
(一)五言律诗的平仄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入声字下加小圆点,下同)
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首句第二字和末尾字的平仄,写出首句的平仄。
首句“我宿五松下”中,第二字“宿”现代汉语读为去声,中古应该是仄声,末尾字“下”为去声,中古也是仄声。因此我们可以推出首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
第二步,根据粘对的规则,推出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三步,根据古今声调演变规律,分析本诗具体的平仄。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四步,比较基本格式和具体格式,分析有无拗救的情况。
通过比较分析,首联两句存在拗救情况。基本格式第一句的第三字应为平声,而具体运用时是一个仄声字,这属于半拗。基本格式第二句的第一字应该是平声(避免犯孤平),而诗人运用了仄声字。这说明首联有两处拗句情况,需要补救。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诗人都进行了补救,对句的“无”字既构成对句相救,又构成本句自救。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要明确七律的平仄格式变化,最好的办法是把七言看作五言来分析,即去掉七言每句的前面两字,以便更好地分析平仄格式。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首句第二字和末尾字的平仄,推出首句的平仄。(注意:我们把七言作为一首五言律诗来分析,对于七言,应该是第四字和末尾字,舍弃前两字不作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根据粘对规则推出下面各句)
分析首句中后五个字“知我欲山行”,其中第二字“我”现代汉语读上声,中古当是仄声;末尾字“行”现代汉语读阳平(“行”非入声字),中古当是平声。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首句是“仄仄仄平平”。
第二步,根据粘对的规则,推出基本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再在仄起前面加上相反的“平平”(如果是平起,就在前面加上相反的“仄仄”),其他各句都是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因此,本诗的基本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步,根据古今声调演变规律,分析本诗具体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步,比较基本格式和具体格式,分析有无拗救的情况。
通过比较分析,颈联两句存在拗救情况。第三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是入声字,此处本应该是平声,这属于半拗的情况;“自”字属于仄声,此处本应该是平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诗人都进行了补救,对句的“沙”字既构成对句相救,又构成本句自救。
俗话说“熟能生巧”,让学生真正掌握好律诗的平仄,教师可适当讲解一定的典型性的例题,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许浑的《咸阳城东楼》、苏轼的《新城道中》、陆游的《夜泊水村》等都是很好的练习题目。
(本文为邵阳学院2011年度教研立项课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JG17。)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尹喜清 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 4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