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释厄传》全称《鼎锲全相唐三藏西游传》,编者朱鼎臣,是刊刻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小说[1]。这部小说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后期的语言状态,笔者全面考察了该书中的结构助词“的”,在参考了前辈学者和当代学人关于近代汉语结构助词研究的著作后,对“的”进行了细致分类。
《西游释厄传》中的结构助词“的”兼括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得”三种功能,而且从全书来看,现代汉语中的“的”、“地”在该书中基本全写作“的”(仅有一例“地”的例子:沙僧私地取了水,叫声:“哥哥,泉水到手,莫与他战。”),因此笔者欲初步分析这些“的”、“地”的用法。为了便于区别,本文将这两大类分为“的1”“的2”,现在分类举例如下[2]:
一、“的1”字结构的类型
1.名词短语(包括名词和名词性短语)+的
(1)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的,则不可也。等我助他一功。”(143)[3]
(2)行者道:“既是老仙的,就付还你。”(506)
2.名词短语+的+中心语
2.1名词+的+中心语
(1)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22)
(2)睁睛观看,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133)
2.2偏正短语+的+中心语
(1)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174)
(2)他立心不良,谋为不范,他将你丈夫谋死,假你丈夫的名色,在此江州为官。(204)
2.3处所短语+的+中心语
(1)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就如昆仑顶上的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137)
(2)我不是歹人,我是这山中的猎户,姓刘名伯钦,绰号镇山太保。(348)
3.代词+的
(1)二妖备以银角分付的语话,详说与听,行者就起意谋他的。(498)
(2)你的只装得人,我的还装得天。(498)
4.代词+的+中心语
(1)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18)
(2)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47)
5.动词短语+的
5.1动词+的
(1)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29)
(2)把个魔王园(围)绕,抱的抱,扯的扯,钻裆扳脚的扳脚。(52)
5.2动宾短语+的
(1)仙童笑道:“你是个访道的么?”(26)
(2)这猴王恼起性来,耳朵中掣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略举手,把两个勾死人的打为肉酱。(71)
5.3动补短语+的
(1)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18)
(2)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143)
(3)相你这有本事的,讨得茶吃;相我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过意不去。(387)
6.动词短语+的+中心语
6.1动词+的+中心语
(1)不好也!再过一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好。(113)
(2)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173)
6.2动宾短语+的+中心语
(1)你是(这)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29)
(2)将大圣解去绳索,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煅炼。(148)
6.3动补短语+的+中心语
(1)那魔王先在水帘洞擒去的小猴,约有三五十个。(53)
(2)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重一万三千五百斤”。(64)
7.形容词短语+的
(1)原来熟的都是猴王吃了。(109)
(2)觑定一粒大的,递与那妖,妖亦转敬一粒,递与菩萨。(415)
8.形容词短语+的+中心语
(1)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9)
(2)七仙女东西张望,只见向南枝上只有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110)
9.主谓短语+的
(1)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12)
(2)那八戒在梁上,望见行者尾巴,叫:“师父莫慌,才来老妖是行者变的。”(502)
10.主谓短语+的+中心语
(1)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10)
(2)菩萨十分欢喜,就将佛赐的宝贝,捧上长街,与木丫(叉)货卖。(322)
11.同位语+的(共2例)
(1)刘贼若回,他必害你性命,我为娘的如何救得你。(214)
(2)汝声音好似我儿陈光蕊的。(222)
12.同位语+的+中心语
(1)你可将我娘的书,亲递与外公,叫外公奏上唐王,统领人马,擒杀此贼。(219)
(2)三藏近前搀住叫道:“施主休怕,他是我贫僧的徒弟,不是鬼怪。”(369)
下面将“的1”的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结构 用例 结构 用例 总数
名+的 4 名+的+中 78 82
代+的 5 代+的+中 57 62
动+的 59 动+的+中 96 155
形+的 13 形+的+中 15 28
主谓+的 22 主谓+的+中 18 40
同位+的 2 同位+的+中 4 6
X+的 105 X+的+中 278 383
注:“名+的”表示“名词短语+的”,下“代+的”、“动+的”等依此例;“名+的+中”表示“名词短语+的+中心语”,下“代+的+中”、“动+的+中”依此例;“X”表示各种短语结构的总形式;用例是该结构在书中的出现总数。
二、“的2”字结构的类型
1.A(副词、形容词、名词等)+的
(1)猴王扑的跳下树来,上前躬身道:“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26)
(2)呼的吹将去,便是一阵狂风,飞沙走石,好惊人也。(58)
2.AA+的
(1)我略略的言语重了些儿,你就怪我,使个性子去(丢)了我去。(387)
(2)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36)
3.ABB+的
(1)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135)
(2)那呆子急忙忙的解了缰绳,牵得马去。(450)
4.拟声词+的
(1)少刻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25)
(2)滑喇的一声,把个皮剥将下来,站立道旁。(430)
5.动宾短语+的(共2例)
(1)悟空道:“我老孙不去!不去!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66)
(2)一个个都执剑拈枪,拿刀弄杖的在那里咆哮跳跃。(102)
6.副词V+的(仅1例)
那师父不住的又念几遍,把个行者疼得打滚,滚破了嵌金纱帽。(3889)
下面将“的2”的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结构 A+的 AA+的 ABB+的 拟声词+的 动宾短语+的 副词V+的 总数
用例 8 16 6 9 2 1 42
曹广顺(1995:136-137)指出:“宋代以后‘底’‘地’的另一个变化,是由于语音的演变,这两个助词逐渐改写作‘的’。……元代中叶,‘的’最终取代了‘底’,同时,也出现了‘的’取代‘地’的例子。……元代以后,在明清小说中,代替‘地’的‘的’就比比皆是了。从这一点看,‘底’‘地’的发展过程,是到明代才全部完成的。”
通过翻检《金瓶梅》、《水浒传》、《三言二拍》等明代成书的小说可以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的2”作“地”的现象。但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在《西游释厄传》中“底”“地”已基本写为“的”(仅有一例例外)。这表明,至少在《西游释厄传》的时代,“底”“地”的发展过程已经完成,而“的2”作“地”极有可能是前代书写习惯的保留。
注释:
[1]参见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
[2]在分类标准上借鉴了冯春田(2000)、翟燕(2008)的观点,但根据《西游释厄传》的实际用法有所调整。
[3]本文例句依据《古本小说丛刊(第一辑)•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书中的页码。
参考文献: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M].济南:齐鲁书社,2008.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明]朱鼎臣编辑.《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影印本[A],《古本小说丛刊(第一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7.
(张福通 江苏省南京大学文学院 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