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2期 ID: 148896

[ 王薇 文选 ]   

《题破山寺后禅院》文化解读探微

◇ 王薇

  摘 要:《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名作。此诗以其旷达悠远的静谧禅境而吸引众多后来人在各个层面上对它进行反复琢磨玩味。本文旨在从文化学的角度,尤其是从佛教的影响角度对这首唐诗进行剖析,希冀尽可能地贴近一千多年前诗人创作的初衷和彼时彼刻的感受来作还原式的解读。
  关键词:文化学 禅境 自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这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唐五言律诗。
  今人对这首题壁诗有过各种各样的解读,有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即从诗本身的字、词、句式方面进行解释,对各种词句章法和词律、修辞手法进行剖析,这属于内部解读;有的从文化学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这是一种从文化学的视角进行解读的文学活动,主要包括从物质、制度和思想上来阅读作品,属于外部解读;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解读称为审美批评,即从美学高度对作品进行感性与理性的批判,包括对作品的风格、功能、价值的批判等,也属于外部解读。本文旨在从文化学的角度,尤其是从当时影响颇大的佛学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文化学层面的剖析,希冀尽可能地贴近一千多年前诗人创作的初衷和彼时彼刻的感受来作还原式的评说。
  常建,唐代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其仕途一直难称意,流连于山水名胜,很长一段时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一生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他的诗歌题材以田园、山水为主,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现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的襟怀。
  作者创作此诗时正处于中国的“佛学时代”,此时发源于天竺的佛教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传播和发展,就必须使自己的教义和实践适应中国文化的传统,走向中国化。当时在禅宗内部,有“南能北秀”之说,即惠能创立的“南宗”与神秀的“北宗”。《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正是在神秀的北禅宗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北禅和南禅重大的分歧之一是对于坐禅的理解。禅,全名禅那,意思是静虑。在北宗神秀看来,既然是静虑,首先就要静坐,通过静坐使思想由躁趋静,再由静而入定;达到定,便可由定生慧,这一系列过程就是坐禅。惠能则反对造寺度僧,更反对坐禅。他通过自身实践深深体会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六祖坛经》)
  诗中的破山寺以及大大小小的众多寺院正是当时北禅宗所主张的兴寺坐禅的见证。破山寺位于今天的江苏常熟虞山北麓,为南齐时所建,原名为大慈寺。后来得名兴福寺,并一直沿用至今。这里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因而成为游览胜地,晚唐咸通年间朝廷赐额“破山兴福寺”,可见其名声之大。兴福禅寺的建筑格局不大,但佛寺之古,堪称一部中国佛教史。唐朝时佛教逐渐盛行,当时大大小小的寺院遍及大江南北,这些寺院不但是弘扬佛教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杜牧有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难怪诗人如此兴味盎然地入寺瞻仰并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韵语阳秋》),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这两句写了作者清晨便来到兴福寺,步入其中,此时是太阳初升、辉洒高林的光明景象。一个“清晨”暗示了当时作者想要入寺的急切心情。关于本联中的“初日明高林”一句曾有众多争议,目前在通行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及教辅书里,都赫然印着“初日照高林”的字样。米芾当年题写的是“初日明高林”,而不是“初日照高林”。那么到底是“明”好,还是“照”好呢?笔者认为,细细玩味,此处的“明”确实好过“照”。因为此句是在用平实的笔法交代常建入古寺的时辰,那么与“清晨”相呼应,“明”字表现晨曦的光芒给高林带来了微微的明亮。而如果是“照高林”,太阳岂非要升到当头高空才能算上“照”?如此时辰,又怎能表现出诗人急于入寺瞻仰的心情呢?所以,此处自然是依米芾的题写为佳。“高林”这里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寺中的古树密林。佛家认为多种花木乃修福之举,《毗尼母经》说:“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所以古代寺院多郁郁草木;二是在佛教盛行的唐代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也难怪范文澜先生说:“不懂得中国佛教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的思想史、中国的哲学史、中国的文化史。”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现行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沿用的是“曲径”而非“竹径”,那么二者究竟孰是孰非呢?“曲径通幽”今人读来自然更加顺畅,但据考,在兴福禅寺玉佛楼后面山上,长有一丛丛的观音竹,而且“竹”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一般蕴含着几种含义:一是坚忍不拔,志存高远的品质精神;二是隐逸的情怀;三是洒脱孤傲的高洁情操;四是至死不渝的爱情信念。此处,“竹”这一物象更符合作者当时为官失意而入沉静悠远之古寺时感受到的隐逸思绪。一个“幽”字,禅境若现。而“禅房”与“花木”相互掩映,与前面的“幽”字相映成趣,禅宗意境浑然天成。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山光”对“潭影”,“鸟性”对“人心”,对仗工整,浑然天成。笔者认为,这里的“空”字,实属此诗炼字之精髓所在。看似无意,随性而为,实则不然。首先,“空”字有其具体物象,在兴福寺的园中有一池,曰“空心潭”,池旁有亭,曰“空心亭”。当然此“空”并非仅是物象所指,实际还有更深的意旨。禅宗的“空”是“不思量”,它是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五灯会元》卷五记载:当药山坐禅时,有一僧问道:“兀兀地思量什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空”非“无”,而是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是心灵那种原本无所执著无限开放没有染污的清净状态,并非一切死寂的意思。此处亦有庄周思想的精髓:一是逍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二是齐物,万物一也。这句诗除了禅意,难道不使人从中感到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万籁俱寂,唯有暮鼓晨钟的回声荡漾开去。此处以动写静,愈见其静。这句的意境与王籍《入若耶溪》中的“鸟鸣山更幽”、王维《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在艺术效果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处。诗人身处寺中,感受整个精神世界的宁静,只有几声旷远的钟磬声随耳畔的清风扩散开来。诗人仿佛在此处才觅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心灵归宿。这里,对“禅”的体悟更加清晰而深刻。就好像是另一位唐朝大诗人王维在《鸟鸣涧》里写的那样“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只有以那参禅悟道时超然幽远、波澜不惊的心境方能观察到细小的桂花瓣纷然飘落的可爱模样,也才有《鹿柴》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细心发现。禅境便是这“心无执着,立处皆真”。
  诗人一生的坎坷境遇,使他欲寻求从内心中获得自我解脱,尤其注重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超悟。于是诗人把个人的参悟融入创作之中,通过对寻常景物质朴自然的描绘,创造出一种与纷乱世事截然不同的超然、宁静、深邃的禅境之美。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将抒情的境界分为两种,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本诗中的每一景每一物皆在诗人眼前,着上了诗人的禅境色调。而在诗的最后,当诗人聆听着旷远的钟声,让自己全身心地浸润在这佛寺的禅性中时,怕是连诗人自己也无法分辨何者为己,何者为物了吧。
  
  参考文献:
  [1]崔益林.别样的风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06,(Z2).
  [2]王启兴.寂处有音 静趣浓郁——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3,(12).
  [3]史双元.王维诗歌与盛唐气象[J].南京师大学报,1986,(4).
  [4]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J].东南大学学报,2006,(2).
  [5]王志清.道学视域的王维解读[J].南通大学学报,2006,(6).
  (王薇 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 221006)

《题破山寺后禅院》文化解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