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个性化阅读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同时也是语文学科本身特点的重要体现。综观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以整体感知为前提,以对话探讨为途径,以延时评价为保障,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旨归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教学策略
在个性化阅读活动中,教师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者,教学过程的核心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而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究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实现阅读教学的变革,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对前人个性化阅读策略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以整体感知为前提
整体感知指的是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主要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
在阅读教学层面,整体感知实际上是教师如何使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阅读进入整体感知,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就是说,讨论的是“教”的行为。[1](P87)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整体感知文本,旨在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在整体的统领下,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感悟和个性化的体验。因而,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厘清文章内部层次、感情基调、人物形象等。在抓整体的过程中,按不同的思路组织教学,即所谓“教无定法”,有利于打破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同时,抓思路教学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智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心中有书,更要心中有人,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感知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二、以对话探讨为途径
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具有两层含义:文章阅读中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对前者来说,文本的“复调结构”和语意的多样性,决定了进行“对话”是解读和鉴赏的必然选择;对于后者,组织教学对话,也是师生进行关于学习的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2]对话探讨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有以下几种形态:教师与教材的阅读对话探讨,学生与教材的阅读对话探讨,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对话探讨,学生与学生的学习对话探讨等。其中,学生与教材的阅读对话探讨已运用于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中,成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因而以下重点研究的,是其它几种对话探讨形态。
在教师与教材的阅读对话探讨中,教师要备课研究教材,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教师阅读文本是获取意义的重要步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需要把不同的解读进行比较分析,重新确立课文解读的意义。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对话探讨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在这一对话的发起和组织中,教师具有主导性。教师和学生围绕话题,交流文本解读的体会,双方都有发表言论和倾听发言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发言,保证一定的覆盖率,以体现认识的多样性;对学生不同的甚至错误的认识,要给予尊重和包容。二要注意倾听,关注全体学生的表现。三是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知识。师生对话探讨,参与学生有限,还有必要扩大对话的渠道,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探讨,就是很好的方法。一个谈论群体,人数不宜过多,学生发表意见一定要依据文本,做到有理有据,最后要形成基本意见。这个基本意见可以是对个人意见进行综合后的共同认识,也可以是几种并行的意见。通过各种形态的对话,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适应,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
三、以延时评价为保障
指的是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对学生作出评价,要注重延时评价。心理学研究证明,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个性化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中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因此,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更富创意的解读,个性化阅读也就得以更充分地发展。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将极有可能把一棵参天的创意大树扼杀在胚芽状态,成为不经意的隐形杀手。[3]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而不是延时评价,就不会发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思维,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理解文本、解读文本的思路通常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在很多时候,有的学生会以过于成熟、成人化的眼光来判断文章表达的思想,以彰显自己的个性;有的学生以顽皮和率真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领悟。在提倡多元解读,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今天,这无可厚非,但教师如果不能利用延时评价策略,主动调整教学思路,正面引导,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反之,如果处理得当,就会成为新的教学契机。
四、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旨归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丰富内涵。[4](P87)而关于语文素养的内容要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出了如下的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这是实现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要求。而语文个性化阅读所关注的,也正是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鉴赏《我的空中楼阁》,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历代名人与其房屋的故事;关注楼宇在中国文字里的诗意解读;感受东方古典建筑之美,并与西方楼宇的建筑风格相比较,深刻认识中国人的爱屋情结;再结合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的小屋,审视自己的心灵空间,并推荐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和胡品清的《我藏书的小楼》给学生作拓展阅读;再次审视作品,在反复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作品,充分肯定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受到启发,从而实现终极目标的教育。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就会逐渐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不自觉地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都将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敢于大胆尝试,坚持不懈、想方设法、全方位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和素质教育理念,努力开阔学生视野,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整体素养。
注释:
[1]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赵福楼:《语文教学对话溯源分析和形态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
[3]何竟源:《个性化阅读及教学策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4]钱加清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沃尔夫冈·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邓志伟著.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王钰 山东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