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代表作有《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等。奥威尔的风格以精练、明晰著称,其散文代表作有《猎象记》、《马拉喀什》等。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有关语义焦点的理论,对乔治·奥威尔的《马拉喀什》进行语篇结构和话题推进方式的分析,以期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领会奥威尔的观点和写作意图,探讨奥威尔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马拉喀什》 语义焦点 创作特色
一、引言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Jeffrey Meyers,2000),代表作有《动物庄园》(Animal Farm,1945)和《一九八四》(1984,1949)等。其作品用语如“old speak,newspeak,Orwellism,Orwellian”等专门词汇甚至可以在《牛津英语辞典》中找到(汪霖,2004)。他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写道,长篇小说要体现自然主义,结尾不一定“皆大欢喜”,但描写要细致,比喻应贴切,也应具备华丽辞藻。他的第一本小说《缅甸岁月》(1934)就相当接近这种风格(段怀清,2006)。西班牙内战和二战的亲身经历,让奥威尔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相应的,作品的艺术表现也在升华,《动物农场》(1945)和《一九八四》(1949)就实现了思想主题与相应的艺术表现之间的融合和平衡(段怀清,2006)。
人们对奥威尔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作品主题,且考察对象往往是《动物农场》(1945)和《一九八四》(1949),而对其散文代表作《马拉喀什》的研究很少,笔者根据从CNKI上初步的不完全搜索发现,仅十几篇专门论述该作品的文章,且研究角度主要可分为三类:(1)文化和主题;(2)文学艺术特色与欣赏;(3)语言学。但是笔者在所掌握的资料中发现,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运用语义焦点理论来探讨《马拉喀什》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有关语义焦点的理论,分析《马拉喀什》的语篇结构和话题推进方式。
二、语义焦点
1.定义
语义焦点是信息中“被突出的成分”,是新信息最重要的部分,是“最高点”,是其所在的信息单位中的新信息的终止。“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相互作用形成信息单位的结构,即信息结构(胡壮麟等,2005:172)。“新信息”指是说话者想告诉受话者的某些信息,是新内容(黄国文,1987:65)。例:(提示://为信息单位界限线;/为音步线;——为语义焦点)
(1)//it/needs to have/love//.
在这句话中“it needs to have love”为一个信息单位;“it”为已知信息;“needs to have love”是新信息,“love”是语义焦点。说话人想传递的信息是“what‘it’needs to have is love”。
2.特点、分类及体现形式
语义焦点往往在信息单位的最后一个位置上,常为“实义词项”(胡壮麟等,2005:173),如例(1)中的“love”。语义焦点也可能在信息单位中其他的位置。
(2)//You say“Madam isn’t it beautiful?”//if/you suggested its//they/see it as/beautiful//.
例(2)中“suggested”,“see”被称为“有标记语义焦点”,例(1)中的“love”为“无标记语义焦点”。含有标记语义焦点的信息结构有时具有对比功能(胡壮麟等,2005:174)。例:
(3)He fell into the pond.
(4)He fell into the pond.
(5)He fell into the pond.
例(4)和(5)为有标记信息结构,例(4)强调掉进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例(3)则着重说明掉进的地点是“池塘而不是河流”,例(5)是说他进池塘的方式是“掉而不是走或滚”。
上述例子中焦点的实现形式是词汇,这是语义焦点的体现形式之一。在书面语中,焦点的实现形式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语义层面,句法层面,词汇层面等等(白郁,2000)。而在口语中,语义焦点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声调、调群、音步体现,一般认为“处在语调曲线最高点的是信息中心”(胡壮麟等,2005:176)。标点符号也可以用来表示信息结构,它实际上是信息结构与句子结构的结合形式,本文主要论述语义焦点在书面语中词汇及句法的体现。
3.语义焦点的功能及应用
在书面语中,确定语义焦点需要分析言语活动中的上文(胡壮麟等,2005:175)。语义焦点遵循“句末中心”原则,该原则是指把新信息安排在句子的后半部,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则安排在句子的末端(黄国文,1987:66)。“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为语义焦点。利奇和斯瓦特维克通过(Leech & Svartvik,1975)研究发现:一段信息中新的或最重要的内容应该置于接近句末的地方。
(6)//They/were destroyed by /the rain//.
依据“句末中心”原则,不难看出该例子中的语义焦点是“the rain”,传达出的新信息的重点是“破坏他们的不是其他的事物正是the rain”。
(7)//The rain/destroyed/them//.
在此例中,语义焦点是“them”,说话者想告诉受话者的重点是“这场雨破坏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你们”。
例(6)、例(7)体现了被动句与主动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这种从语义焦点角度证明“主动结构与其相应的被动结构的选择并非无条件的”,是一般语法论著所无法匹敌的,因此语义焦点理论常被运用于被动句的研究中,如《从信息焦点看英语被动语态强调的成分》(薛凤敏,2009)等;也常见于有关翻译的研究中,如《信息结构与英汉翻译》(孙红梅,2002)、《英汉信息结构对比与翻译》(宋志平,1996)等;该理论还被运用于分裂句的研究,如《信息结构与英语分裂句》(李红霞,2006)等;在前置句的研究中也有该理论的应用,如《英语前置句型的语篇功能》(汤斌,2007)等。
4.语义焦点与创作特色
Halliday(1985b)认为新信息出现的顺序和新信息的总和呈现出语篇连贯的现象(张德禄,刘汝山,2003:11),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相互作用形成信息的传递。这两者的排列一般遵循“无标记”顺序规律(袁琼华,2010),即语义焦点遵循“句末中心”原则。语义焦点已多次出现在语篇分析的研究中,如刘清玉(2005)分析了主位结构对语篇信息流动的影响,重点解释其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但此研究未提及语篇作者创作特色的分析。李执桃(2002)认为语义焦点是语篇意义连贯研究的基础,不过该研究并未深入探讨语义焦点在意义连贯中的作用如何发挥。王佳丽(2004)将语义焦点理论运用于被动语态中。孙迎晖、程晓堂(2007)对语义焦点理论的创作特色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平行语篇中中心突出、词汇、语法结构多样的优秀语篇可归功于“信息焦点处于突显位置的策略使用”,但针对某一作者的创作特色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目前尚没有出现。本文将尝试以奥威尔的散文名篇《马拉喀什》为例,探讨奥威尔的创作特色。
三、从语义焦点看《马拉喀什》的创作特色
依据语义焦点的相关理论,文中第一个场景“尸体被埋”中语义焦点依次为:a few minutes,threaded,chant,four friends,burying-ground,gravestone,buried等。作者描绘出从“苍蝇在几分钟内的表现”,再到“送葬者的前行”,然后是“四个朋友挖墓地”,最后是“墓地的情况”,“直观”呈现当地的葬礼,体现出奥威尔精练、明晰的创作特色。结束了描述尸体“buried”,作者继续通过语义焦点描述当地人的生活,依次为:town,rags,this fact,stuff,rise,sweat,starve,sink,fade,skeletons等,再次为读者呈现了殖民统治下人民的生活,以及人们如何成为骷髅然后消失的情景。作者的描述从“死”到“生”,不仅语言凝练,还通过对比反映出马拉喀什人民不聊生的情况,激起读者对殖民者的愤怒。
在读者还未平息对殖民者的怒气和对“当地人”的怜悯情绪时,作者又开始描述当地唯一长势良好的动物“瞪羚”,其中的语义焦点依次是:the public gardens,gazelles,bread,me,nibble,butt,drive,mid-air等。从中不难看出“我”对瞪羚的友好是带有“邪想”的,瞪羚对“我”是有敌意的。此处作者还描写了“一个阿拉伯工人”:an Arab navy,amazement,shyly,that bread,stowed,an employee of the municipality.阿拉伯工人对“我”和“面包”的态度与瞪羚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此处的描写与安排,加深了读者对被殖民者遭摧残的印象,深化了对殖民者的憎恶。
紧接着,奥威尔叙述当地人的生活环境:the Jewish Quarters,the medieval ghettoes,restricted,overcrowding,wide,windowless,cluster,a little river of urine.作者通过这些焦点依次为读者“讲述事实”,由大及小的“全景式”描写再一次增加了读者对被殖民者的同情和对殖民者的痛恨。奥威尔还安排了对“木匠”的特写:a carpenter,warped,his grandson.老木匠变形的腿、六岁孙子的帮忙更是加深了读者对当地百姓的同情。作者继而以“点烟”为导火线,展开描述当地人的“疯狂”:cigarette,clamouring,a blind man,crawling,used up,luxury……让读者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又同情当地人的遭遇。作者还继续描绘犹太人的生活场景以及欧洲人对他们的污蔑,语义焦点为:self-contained,agriculture,rumours,Europeans,Jew,rulers,they,everything,show,cunning,poor old women,witchcraft等。其中作者对欧洲人的憎恨通过直接呈现对话体现出来,如//They/’re the real rulers/of this country,you know//.//They/’ve got/all the money//.//They/control/the banks,finance-- everything/.其中rulers和they是“有标记焦点”,强调“真正的统治者是他们”,“是他们不是我们,不是你们得到了所有的钱”。
在奥威尔对当地人“视而不见”的描写中,语义焦点依次为:invisible,conspicuous,northern Europe,a tropical landscape,takes in,misses,look at,resorts,the Distressed Areas,poverty,What,reality等。描述被殖民者“劳作”的场景中,语义焦点依次是:most of Morocco,waste,brick,cultivated,by hand,women,wretched,frail,the strength of the animals,a cow and a donkey,two donkeys,two cows,furrows,conserve water,trickles等。从上述焦点的排列顺序和语义的综合看,读者对殖民者的痛恨不难被进一步深化,尤其是紧接其后的“老妇人劳作”场景:very old women,mummified,tiny,shrink,crept,stopped,put,surprise,a law of nature,accepted,usual等;以及她们的“invisibility”: up-and-down,beneath,the first time,earth-coloured,crushing,noticed,infuriated,bigger,pitiful,dead等。
在描述老妇人们被压在“crushing”的柴火下时,作者对照了重压下的驴。作者表示会为之“infuriated”,并为驴的死“pitiful”,然而接下来作者冷冷地讲述“同样境遇的人类”,但其中的语义焦点为:the plight of the human beings,a fact,invisible,some kind of accident等。这些语义焦点没有太多的主观感情色彩,但却更让读者为当地的人感到心寒,也更激起读者对殖民者的憎恨。
最后,作者通过描写“最黑的黑人士兵”对“白人”的态度揭露了“一个秘密”,其中的语义焦点为:Senegalese,reach-me-down,squashed,too small,hot,a long way,a Negro,the kind of look,respect,wretched,taught,believes,one thought,every white man,kidding,the other direction,had,stowed,secret,didn’t know,flowing,drifted,glittering等。
综观《马拉喀什》全文的语义焦点及其出现的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奥威尔从对“死”“生”的描写,到叙述“瞪羚”和“阿拉伯工人”,到讲述“居住环境”并以“老木匠”为例,再描述当地人的“invisibility”,呈现她们“劳作”的场景以及她们对受关注的“意外”,最后展现黑人士兵对白人的态度,并道破了一个人人皆知的“秘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焦点对《马拉喀什》一文的连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领会到奥威尔对殖民者的痛恶以及对被殖民者的同情。奥威尔明朗简洁又细致入微的描述,贴切的比喻以及涵义深厚的对照很好地完成了他对审美的追求,近乎完美地呈现了他对历史和政治的客观审视。
(本文指导教师 刘继华)
参考文献:
[1]Jeffrey Meyers. George Orwell: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Routledge,1997:73—80.
[2]Leech,G.&Svartvik,J.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England:Longman,1975:53—80.
[3]白郁.英语信息焦点实现的手段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4).
[4]段怀清.一代人的冷峻良心:奥威尔的思想遗产[J].社会科学论坛,2006,(5).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30.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73—180.
[7]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65—80.
[8]李红霞.信息结构与英语分裂句[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9]李执桃.论英语语句的信息焦点[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10]刘清玉.主位结构和语篇信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
[11]宋志平.英汉信息结构对比与翻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12]孙红梅.信息结构与英汉翻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13]孙迎晖,程晓堂.语篇的主位特征和信息中心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2007,(2).
[14]汤斌.英语前置句型的语篇功能[J].外语学刊,2007,(1).
[15]王佳丽.被动语态的文体与语篇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1).
[16]薛凤敏.从信息焦点看英语被动语态强调的成分[J].山西师大学报,2009,(1).
[17]袁琼华.论语篇意义与信息结构间的互动和表征[D].江苏科技大学,2010.
[18]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3—60.
(蒋丽智 浙江宁波大学科技学院 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