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2期 ID: 148924

[ 任爱红 文选 ]   

发挥双主模式和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课中的作用

◇ 任爱红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传统的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英美文学课的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 双主模式 多媒体技术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英美文学课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该课程的重要性不容质疑,但是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调查表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率仅为48%(何其莘,2001)。刘倩等在对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270名学生对“你认为哪些课程需要加强”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英美文学课竟然被排在了10名以外,学生们更想上的是高级视听、翻译、外经贸和口语等实用课程。在同一项调查中,只有6%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课“对自己的帮助最大”(刘倩等,2005)。
  造成目前这个尴尬局面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教学模式落伍,缺乏课堂吸引力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先讲文学史,然后具体到选读就是句子语法和句子意思的讲解,文学课无异于精读、语法课。郭英剑博士指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学教学已经彻底滑入到语言教学的范围之中去了(郭英剑,2002)。王守仁教授早就提出要尽早终结“文学史+选读”的模式,并提出要求学生读完整的作品、写阅读心得等组织英美教学的新思路,十分有见地(王守仁,2002)。笔者认为,除了要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学课重要性的认识外,任课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文学素养,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一、把双主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双主模式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即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模式的长处结合起来,避免它们单独存在时的消极因素;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学生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实践证明,这种“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是比较科学、全面的理论基础,也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何克抗,2000)。
  为了实施双主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法外,还可使用如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口头展示法等,本着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杜瑞清老师提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该力求少而精,对于教材中已经提及或学生通过阅读现成的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包办,尽量留给学生自己解决(杜瑞清,2004)。如小说部分,英美文学所节选的小说大都是学生在欧美文学史或泛读中接触过的,像《鲁滨逊漂流记》、《红字》等,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作品也可提纲挈领,把重心放在作品的内容、主题、风格、以及人物分析等上面,通过提问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特别强调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去分析和理解作品。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指出,关于作品的解读没有绝对正确的、唯一的答案,文本的解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的创造过程。了解了这一点,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热情会更高涨。
  为了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对某一作家或其作品进行讲解前,应把课堂上要讨论的内容提纲发给学生,帮助他们抓住重点。课前布置好题目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学生在课下分头查找资料,对某一作家或作品进行介绍或综合性评价,写成小论文。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当老师,由“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讲,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听”。学生们在课下相互合作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这对他们增强学习该课程的信心、提高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教师还要对全局进行掌控,避免把课堂变成少数几个学生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可指导全体学生对此做出整体评价,鼓励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应做好指导和总结。
  毫无疑问,课堂讨论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但是讨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围绕什么问题讨论(提出问题),如何将讨论一步步深入下去(展开问题),以及最后的总结(解决问题)都得由教师事先设计好。教师对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得越好,其主导作用发挥得就会越充分,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得越充分,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
  二、注重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双主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离不开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多元化、交互性、集成性等主要特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能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会大大增加英美文学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认知主体。
  此外,英美文学课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该课程信息量大,主观色彩强,形象性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纵然教师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全面涉及到网络资源中的信息。如今英美文学中涉及的小说和戏剧中的名著大多被改编成了电影,并制成光碟出售,而且也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到相关作品时,可以在课堂上截取其中的一段播放,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当然,在放映影片时,我们并不主张占用大段的时间(如两节课),能说明问题即可。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学生对作品原著的阅读,一定要要求学生先读原著,然后再放映影片。毕竟原著和改编的电影是两码事:不读原著,学生自然会失去一个极好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只看电影,过多强调课堂的娱乐性,也不利于学生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如笔者在讲到《威尼斯商人》法庭斗法这一部分的选读时,前一节课布置学生读完课本上的节选部分,上课时再放映这部分内容。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这就为接下来进行的课堂讨论打好了基础。再如诗歌部分,由于大部分课本中选读的诗歌都是名家名篇,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雪莱的《西风颂》等,网络上都有名家诗歌朗诵,教师可于备课时下载其mp3格式,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英诗风采。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并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而沉浸其中,过多追求内容的花哨与新奇,本末倒置,从而忽视了课堂内容的输入。此外,我们也要力求避免让多媒体技术仅仅成为解放教师的手段,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教师在制作文本课件时要力求把握短小精悍的原则,做到提纲挈领,多使用关键词和短句,使要展示的内容一目了然。要想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多花心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周密组织,精心安排。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2]何其莘.培养世纪的外语专业人才——《新大纲》的修订过程及主要特点[J].外语界,2001,(1).
  [3]刘倩,岑伟,任爱红.关于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1).
  [4]郭英剑.What Is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J].郑州大学学报(网络版),2002,(7).
  [5]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6]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7]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任爱红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50038)

发挥双主模式和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