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2期 ID: 148910

[ 赖长鸿 文选 ]   

论《边城》的构思之美

◇ 赖长鸿

  摘 要:边城的世界是饱满而丰腴的。边城所在的世界是现代人的追求,它吸引人们沉醉于边城的山美、水美、人性美。本文循着沈从文先生的思路,以期再次深度探索《边城》的构思之美。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人性美 构思
  
  边城的出现是自然的传奇,重要的是沈从文先生在描绘自然之美时融入了他奇异的生活体验,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朴素的文字进行了传神的描绘。通过《边城》,我们期望以深入的视角去感受从文先生的思路。
  一、构思语言之美
  是《边城》成就了从文先生之名,还是从文先生造就了湘西边城呢?沈从文先生是一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骨子里透露出浓浓的淳朴气息,表现出纯情的自然美的特色,就像吴健敏先生所说的:“美丽,总使人忧愁;忧愁,总是那么美丽。”[1]他能够把一个嘈杂的世界幻化成湘西风情画般的人文至善至美至真的理想世界。
  他擅长描绘自然的美,永恒简单的形式描绘,不留多余之辩,句法短峭简便,富有纯情之美,这些所谓的美在《边城》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沈从文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手法,用朴素传神的文字,和谐雅丽的诗意,不绝如缕的情思,使读者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二、构思人性之美
  《边城》宛如一首小诗填补了社会的空缺。作者以其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的和谐来讲述“人生形式”是从来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地域文化”是边城独有的,别的地方没有的。人性的本源是爱,爱是最高境界的和谐。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是对他社会理想和美的理想的呈现,同时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内蕴,他歌颂了人性的健康淳朴,又在叹惋着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变异。崇尚自然、优美、健康,不违背人性的审美情趣,“对人性美的赞美”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沈从文小说中质朴的语言体现了他对自然质朴人性的向往和尊重,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小说的语言风格是他不懈追求艺术美学的佐证。他着力构筑湘西世界,处处抒写湘西的风土人情,抒写“人性的美”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所以说,《边城》的和谐在茶峒“小社会”与当时现实社会似有若无的对比互参中得到了表现,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观照下得到了显现,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和谐社会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也可以说,这是沈从文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价值尺度和内涵进行哲学思辨、对人生状态进行深刻反思的理想之作。在那个社会里,从文先生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来描绘他的至善至美至真的理想世界。至于他和湘西的关系,不如说是沈从文造就了湘西世界。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他心目中的湘西世界,而不是他眼中的湘西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和它优美的风景、平和的山水世界相映衬的,是美丽的心灵和融洽的社会环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把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湘西美得犹如一个花瓶,随时都有可能被打碎,而且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它正面临着被打碎的局面,所以沈从文要拿起笔,记下那个曾经美丽的世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边城》的出现。
  三、构思自然之美
  在那和平、宁静的湘西世界里,有着质朴淳厚的人情,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生命状态,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动静之美:静在生活,动在流动,是水,是渡溪的船,它们构成了边城的世界。因此《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现代人所向往的这样一幅画面:“有静静流淌的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茅屋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几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不远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丝带,山路如羊肠,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光洁的鹅卵石头作成。静静的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3]翠翠与爷爷和小黄狗平静地生活着,以撑渡为生。嗅着青山想着绿水。翠翠虽习惯自由,但并没有娇气,而是天真活泼。如《边城》所说:“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溜溜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这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个世界是那么自然、正常、平静,这个世界里的翠翠完全没有社会意识和社会观念性的东西。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难能可贵,她才拥有天然的灵性。“有时又与祖父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这是作者在给我们展现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的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时无奈与困惑的面孔。譬如边城人思想意识原生态的回归,可能是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动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呼唤自然的回归。人类在创造中不断摆脱原始、蒙昧,却离自然越来越远。所以,当人们意识到自然本性丧失得太多时,人们便开始向往自然,向往原始的天性,开始呼唤原始的回归。
  四、构思思路之美
  《边城》描写了人理想中的世界,简单的社会,简单的人,这正是人们在文明高度发展中对原始回归的一种呼唤。可见,沈从文看重湘西的“原始的丰富”的思想,他透过这个“原生态”的思想境界去审视都市世界,从而使人们在已经被文明道德过度社会化的思想意识中呼唤和谐的回归。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显得陌生,是因为人没有至善至真的心的交流,有的只是利益的交换。人总是在保护自己,避免外人闯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也阻碍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人们也全然忘记了自己,锁住了自己。要想再现那种纯朴的人情,只有回归到纯纯的自然中。
  《边城》里面虽有至善至美,但沈从文先生却已在现实生活中看出了人与人精神相通的无望。沉静于描绘现实与理想之间,未必不是另外一种对自然纯粹爱好的表达。所以说,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描写的“湘西世界”可以说是他构建的一个生命的理想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有着一种理想化人文世界的展示,一种对人类原始生命的热情讴歌;《边城》揭示了生命本然的文化内涵,让文中的人物以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命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注释:
  [1]吴健敏:《美丽的忧郁·忧郁的美丽──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情调》,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 
  [2]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语丝,1925年。
  [3]沈从文:《边城》,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赖长鸿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350001)

论《边城》的构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