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本文强调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演绎、相互促进的教学双向活动,并对如何实现“双主体式”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双主体式 教学模式
一、“教师主体”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里没有明确提出“教师主体”的概念,近来不少学者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学生教师“双主体”的观点。但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双主体”中的“教师主体”,绝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新课程背景中的“教师主体”,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也就是说,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组织教学的层面上。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改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视“两个发展”,一是真正确保全体学生语文素质与学习质量的发展,二是真正确保全体学生“发展能力、对接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这两个发展目标,必须以“养成学习习惯”、“悟得读书方法”、“铸塑人格特质”为三个基本的发展点,从而铺垫起学生“今天发展学习、明天创造人生”的重要基石。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向、评价矫正和课程资源开发中扮演着主体角色,但这个角色不是喋喋不休的训导者,不是主宰讲台的传授者,不是高居圣坛的布道者,而是课堂运作的创意者、发展潜能的激活者、发展轨迹的设计者、发展质量的测评者。
新课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绩效,拒绝原有的课堂上不停讲授的教学模式,拒绝将自己的认知代替学生的认知,拒绝因应试目的而只关注部分学生,真正地实现学生“现今的发展、全面的发展、持续的发展、未来的发展”。
二、阅读教学中“双主体”的灵活转换
“双主体”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客观存在。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课堂上绝对没有完全平等的“双主体”,否则“双主体”就成了“无主体”。承认“双主体”的必要前提是:“双主体”必须是相对的、循环的、动态的,当“双主体”成为一种静态形式后,教学将会处于骑虎难下、矛盾失调的两难境地。因此,真正有效的“双主体”,应该是互换的、共生式的。
阅读教学中的“双主体”,必须是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进行必要转换的“共生式双主体”。
自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师中心论”后,“教师主体观”便应运而生。赫尔巴特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过程的客体”。在教师主体观的支配下,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而且是“绝对主体”,理应主宰课堂,理应掌握“绝对的话语权”,理应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学生却处于“绝对无权”的地位。处在一种被宰割、被压迫地位的学生,犹如一只“沉默的小羊羔”,完全丧失了在语文教育中本应该有的“主体地位”,完全丧失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机会。总之一句话,在教师主体观的支配下,出现了语文教师越位、学生缺位的现象。
美国教育家杜威则提出了“学生中心论”,将教师从教育神坛上赶了下来。杜威“把学生发展视为一种自然过程,教师不能主宰一切,而只能作为‘自然仆人’去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能多加干涉”。他还认为,“学生只能从个性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的知识,因此教育的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我们认为,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完全无视学生的存在,与现今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格格不入、相去甚远;杜威的“学生中心论”,以“自然仆人”的被动身份定位教师,彻底淡化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必要作用。两种观点,都将语文教育置于了十分尴尬、难以为继的局面。
“双主体观”的提出,是对教师主体地位的一次回归性认定。但这种回归,绝不是简单的身份的重新认定,而是在“双主体角色互换”背景下的崭新界定。
“双主体观”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分为“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在“教”的对象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是他设计、塑造的对象,学生与教育的内容一起构成教育活动的客体;而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双主体”地位的转换哺育着学生发展的生命,决定着发展的实质意义和价值内涵。在“双主体”地位的转换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
1.预设性主体——发展轨迹的设计者
阅读教学是一个完备的自助性学习系统,但在学案的备课、课堂的导入、核心目标的解读、学习流程的预设、合作方式的指导与调控等方面,教师的主体作用极为重要。以合作方式的指导为例,如果教师对合作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没有充分的占有,不知道分组要领、不建立小组机制、不达成小组共同的学习目标,不构建小组评价策略、不开展合作学习成型培训、不进行小组长职责培训,发展性阅读的合作学习就会名存实亡,就会让语文教学在繁华喧嚣的外表下走向空乏和庸俗。发展性阅读竭力反对和坚决杜绝花架子所带来的虚假的热闹,要做好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以主体的身份存在,做好阅读课堂的设计者。
2.共生式主体——发展质量的测评者
“双主体”地位的转换,显现了教师在发展质量测评中最为显著的主体精神和积极作用。
如果说“带疑初读”、“置疑探读”、“发展扩读”充分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存在,那么在“释疑导读”和“能力测读”评价矫正中,课堂又从“学生主体”转换为了“教师主体”。
在“释疑导读”和“能力测读”中,教师对学生展示的阅读结果必须进行准确简明、深入浅出的点拨指导:对似是而非的问题必须明了、对错误偏颇的概念必须矫正、对表面浅见的认识必须深化,决不廉价捧颂、含糊其辞。
师生双主体的即时转换,是发展性阅读课题教学生命的流动,在整个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中,这样的转换无时不在,教师主体地位的转换,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共生、与学生发展的过程相伴、与学生发展的质量同在。教师作为发展性阅读的“共生式主体”,是发展性阅读教师观、教学观的重要命题。
三、发展性阅读中“教师主体”与学习形式的融合
新课程阅读教学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测评学习为基本学习形式,新课程阅读的学习形式,为学生现今学习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有人认为,这种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形式排斥了老师的主体地位,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许对发展性阅读的形式并没有深透的认识与准确的理解,忽视了对学习形式价值的认真思考。
不管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主体必须因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存在。
新课程阅读的学习形式,无一不是为其发展的需要而设计。只是我们所说的发展,不仅仅限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我们看来,学生的未来比现在更为重要。在绝对确保学生现今语文学习质量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发展性阅读的目光紧紧盯住的是10年、20年后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发展性阅读理念中的“语文”,就有了独特的定义。我们认为,“语”,就是生存能力的总括,它包括创意能力、统筹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等。在这所有的能力之中,口语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基础,它托起了整个生存能力的桥梁。但口语能力决不能囊括生存能力,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是有卓越生存能力的人。生存能力,是现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评价和选用的最重要的砝码。
在新课程阅读的学习形式中,教师主体的作用就是积极构创并有效保证形式的良好运行,及时评价和矫正运行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浮华倾向,在形式中灌注有效的内容,真正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咏中.谨防语文教学中失衡的主体[J].小学教学参考,2006,(13).
[2]陈瑞昌.追求更加真实的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2007,(12).
[3]鲁定元.文学教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王怀义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实验高中 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