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显而易见,在新的课程标准里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看作是综合素养了。于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成为当下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针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归纳为读、写、行三点。
一、读
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最不可或缺的项目。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语言积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其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笔者认为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应遵循“中西结合”的方法,可简单总结为重读经典和半盘西化。
1.重读经典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经典名著。这些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是经过历史的淘洗而沉淀积累下来的东西。
少年儿童在读书之初,便应该涉猎适合本年龄段的经典读本,从小接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学习和了解本土文化的精髓,在了解民族传统和汲取民族智慧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自身的长足发展,为人生的起步奠基。
对于经典读本的阅读,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确定读书书目。在诵读内容上可涉及《大学》、《论语》、《中庸》、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各个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可引导其由易到难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也可不必篇篇都读,可摘取其中精华篇目进行选读。也不要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没有必要非要让他们弄懂所读内容,完全可以让他们“好读书不求甚解”。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这样的阅读对学生会有用处吗?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经典的意义在于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隐性的影响,而中学阶段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许多潜意识里的内容模糊地遗留在他们的脑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遗留下来的记忆便会慢慢发挥出它的作用。
当然,这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一天两天可能看不出效果,这就需要让阅读经典变成一种习惯,长期坚持下去。
2.半盘西化
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我们的学生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也体现在所读书目上。针对学生语文素养亟待提高的现状,我们不提倡全盘西化,也不倡导只读经典,而是要中西合璧,在中西文化的两条链锁上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
说起少年读物的译本,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爱的教育》,此外恐怕就是那些大部头经典名著的青少年版本了。其实中译本的少年读物还有很多经典之作,是许多家长老师所不够重视的。比如谢尔·希尔弗斯坦和米切尔·恩德的系列作品,以及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牛虻》、《莎士比亚戏剧集》等。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写
学生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以后,此时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便是写。对于学生来讲,写可以分为几下几个方面:
1.摘抄文中好词好句。这是必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写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会在选取摘抄内容时,自觉地选择符合自己审美的优秀部分,潜移默化中对自身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2.写出读书感受。写自己感受的过程,是学生真正思考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把所看内容联系到自身实际。这样,读书和书写也便“润物细无声”地融化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
3.日记、周记或作文的书写。“写什么”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写”,常规作文往往使他们无话可说、空话连篇,时常出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有话说、说实话,笔者设计了“非主流日记”的写作。即五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起一个有趣的组名,如“幸福摩天轮”、“咖啡之翼”等,每个组员也有一个有趣的笔名,每天轮流写作,任何主题都可以,只是必须抒发真情实感。
一开始他们也很茫然,笔下依然显现出大作文的空和假,后来经过经验交流和老师点评,他们慢慢地从身边的人、事、物着手,触发了灵感,一篇篇佳作也就相应而生。这样的写作不单单是写作了,而是逐渐成了学生们发泄、交流的平台,每一篇都透露着他们的心迹,有期待、有欣喜、有认知、有牢骚……
三、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所说的“行”其实就是实践,也就是让学生在广大的天地里学习语文。现代教育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已不单单是一个科目,它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应该在社会生活的每一处,在他们旅游过的每一个景点里面;在与人交往接触的每一个环节里面;在日升日落、花开花谢的瞬间里面。因此,要从小要培养他们细腻的观察体悟意识和能力,让他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的存在。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相互联系贯穿始终。只有将读、写、行三者结合,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悄然提高。
(万新华 山东省东营市晨阳学校 25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