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后,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一时难以适应。这其中既存在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只有正视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教育问题,才能够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研究与课程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语文 教学 探索
在新课程大纲和现实教学环境的要求下,如何处理好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的教育目标与提高学生高考得分能力的关系,成为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面临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如何既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又能适应高考的现实需要,成为了每一所高中和每一位教学人员的共同课题[1]。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
在高考风向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为了确保学生在高考时拿高分,因此在课堂上仍然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更详细的知识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对于新课改提倡的方式方法采用的较少,或者是过程流于形式[2]。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无法保证教师们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新课改教学研究中,导致了教学课程的安排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现实距离。
2.被动性学习仍很突出
受高考功利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支配的状态。由于堂课时间有限,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过多地占有课堂的话语权,学生过多地依赖老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即使有时也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提问,但是由于学生多,时间少,任课教师并不能及时回答所有的问题,也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答复[3]。而对一些个性化的问题,为了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也只能是点到为止地讲解。
3.教学实践停留在浅表层次
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学习素养的养成。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到位,投入的精力不足,教育措施简单化,教育手段上模仿他人,缺少与教育对象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有的教师认为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于是教师转变为指挥者甚至是旁观者。由于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学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直接结果是导致了学生不易把握学习过程而无所适从。这种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似的教学过程浪费了教育资源,忽视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即教育实效。
4.课程内容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是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文章来实现学习目的的。而语文教材选入的很多文章对于学生们来讲存在“年代久远”、“无法理解”、“难以共鸣”的情况。当代高中生思维活跃,思想前卫,内心深处常怀有一种批判和叛逆的情愫,一些学生会经常性地对文章所描述的情节提出质疑。但是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语文课教材的选编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基础和行动指南。新旧课程体系间既有教育理念的传承,也有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为了确保新课程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教育的执行者必须要提高自身对新课改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要达到新目标,任课教师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通过吃准吃透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以指导教学实践。
2.建立新的教学机制
在新课程体系的框架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机制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转变。[4]在教学方法上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多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案例去说明、烘托、引证教材的观点,加强教材与时代的联系,赋予老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学生能够在“较为久远”的优秀作品中感受到鲜活的时代气息,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3.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只有双方达到和谐共振,才能产生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5]。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输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是中介,也是主导。没有教师的主动传输,学生就无法顺利、完整、高效地完成知识的接收工作。在语文课堂上,知识的受众是学生,传输的主体和终端是学生,知识传输过程中所有的服务对象也是学生。因此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最大效率,才能够提高知识传输的效率,即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课程体系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它既需要教育管理机构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创新教学机制,也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在各项改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可急功近利,要稳中求新,以改求变,以变求通。
注释:
[1]田旭:《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课改前沿,2010年,第9期,第33-34页。
[2]贺薇:《新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文理导航,2010年,第10期,第57-58页。
[3]吴晓梅:《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魅力中国,2010年,第8期,第3页,第62-63页。
[4]吴成钦:《还原高中语文及其高考的本真——怎样轻松应对语文学习及其高考》,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第159-160页。
[5]《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姜绍坤 山东青岛胶州第四中学 26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