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2期 ID: 148969

[ 郑勇 文选 ]   

试论西周早期的记言铭文

◇ 郑勇

  摘 要:西周早期的记言铭文,数量和篇幅都较殷商金文有所增加,情节更加完整,而《何尊》不但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概念和“天命观”,更在铭文中出现了感叹词,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关键词:西周 铭文 记言
  
  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到公元前977年昭王卒,共有武、成、康、昭四王,历时70年,一般被称为西周早期。在这个时期,金文文体较之殷商时期有了很多变化,尤其是记言体,更是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西周早期的记言铭文字数不多,内容多比较简洁,但较之殷商金文已有很大发展
  《克罍》是一篇重要的记言铭文:
  王曰:“大(太)保,隹(唯)乃明乃鬯,享于乃辟。余大对乃享。”……(《克罍》、《克盉》二器同铭)
  《克罍》记载了成王封克为燕国第一代燕侯的史实。
  此篇铭文因时代较早,纪时全部省略,开篇即直接记事,而且是周天子直呼太保,这种简洁的记事特点在西周早期金文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静方鼎》:
  隹(唯)十月,甲子,王才(在)宗周,令师中眔静省南或(国)相,设居。八月初吉庚申至,告于成周。月既望丁丑,王才(在)成周大(太)室,令(命)静曰:“司女采,司在曾鄂师。”王曰:“静,易女鬯、旂、巿(韍)、采□。”曰:“用事。”……
  此铭记载王命中、静等省南国事。里面的记言部分是王所发布的三道命令:1.命令静继承采邑,并掌管曾、鄂国的军队;2.赏赐静物品;3.要求静履行职事。整篇铭文几乎都由记言构成,但没有语气词和其他修饰成分,比较质朴平实。
  《中甗》:
  王令(命)中先(省)南或(国)贯行,□位。在曾,史兒至,以王令(命)曰:“余令(命)女(汝)史(使)小大邦,厥又舍女(汝)芻量至于女庸小多□。”中省自方、邓、洀、□邦。在噩(鄂)师(次),白(伯)買父□□厥人□汉中州(洲),曰叚、曰□,厥人□廿夫。厥貯□言宾□贝日传□王□休,……
  本铭大意是王命中先巡视南国经行的道路,建筑行宫。在曾的地方,史兒到了,传达了王的命令;中奉命巡视方、邓、洀等邦;伯買父在鄂师驻扎等。
  铭文里有简短的记言部分,记载了王发布的命令。虽然本铭不少文字汗漫不清,但可以看出记载了几件事情:1.王命中先巡视南国经行的道路并建筑行宫;2.史兒到了曾地传达王的命令;3.中巡视方、邓、洀等邦;4.伯買父在鄂师次及相关事件;5.中作器以之纪念。
  《令鼎》:
  王大籍农于諆田,餳。王射,有司暨师氏小子合射。王归自諆田,王驭,溓中仆,令暨奋先马走。王曰:“令暨奋,乃克至,余其舍女臣卅家。”王至于溓宫,□。令拜稽首曰:“小子乃学。” ……
  铭文记载了周王举行籍农大典及行射礼,以及赏赐令的事。
  本铭对事件发生的记载有过程,有动作。另外还有两处记言部分,一处是王对令和奋的一道命令,另一处是令受王赏赐后的拜谢之语。话语虽比较简洁,但出现了两个不同人物的话语,丰富了西周早期铭文中记言的表现形式,也使得整个事件情节得以完整。
  《柞伯簋》:
  惟八月辰在庚申,王大射在周。王命南宫率王多士,师□父率小臣。王迟赤金十反(钣),王曰:“小子,小臣敬又(有)决,隻(获)则取。”柞伯十爯(称)弓,无废矢。王则畀柞伯赤金十钣,遂锡柷虎。……
  铭文主要记载周王举行大射礼并赏赐柞伯之事。[1]
  此铭与《令鼎》在写作上很相似,记言简洁。但有整个事件过程,有动作,是西周早期一篇情节较完整的铭文。
  二、已经有感叹词出现,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何尊》: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下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惟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毖于天,彻命敬享哉!”“惠王恭德,欲天训我不敏。”……
  在西周金文中,早期的《何尊》铭文中首次出现了“天”,这和周人的天道观是一脉相承的。成王对宗室子弟进行训诫,以居住在“中国”享受天命自居,“中国”一词的出现,表明周人已经有天下的意识,暗含了天命的观念。有了“中国”,天下就会有中心,自然也就会有四方。与殷商对帝、天的理解对比,周人有了更为“理性”的天命观。
  殷人以为天命是不变的,所以商纣王在灭顶之灾已迫在眉睫的情况下,依然坚信其政权将永世常存,不会灭亡;西周统治者鉴于殷商灭亡的教训,经过历史的反思,终于认识到神并不能无条件地保佑人,“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天不可信。“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天命是随时可以转移的。这种“天命观”相较于殷人的观点更为“理性”。因为祖先神灵是自己家族的神,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会保佑自己下界的子孙,而作为自然神的“天”,对下界的保佑就有条件了,按周人的看法,必须有德才能获得上天的保佑。
  此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到“祼自天”,介绍了成王在营建成周后,沿用武王的典礼,在天室开始举行祼礼。
  第二部分从“在四月丙戌”到“王咸诰”,是成王对宗室小子的训诰及他们对成王的回答,并用“王咸诰”来表示训诰过程的结束。
  第三部分从“何锡贝卅朋”到“惟王五祀”,写何受到奖赏,因而作器,同时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
  从时间上看,这篇铭文是西周金文中最早的记言体文章。文中有讲话,有回答,构成了一篇比较完整的记言体。周王说:“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看公氏吧!有爵位在天上,完成了使命,敬受祭天啊!”接着宗室小子们回答:“王有恭德顺天,教训我们(这些)不聪明的(后人)。”此铭文对于对话很重视,话中有话,有抒情,有告诫,庄严肃穆,语重心长。
  值得注意的是,此篇铭文还使用了“呜呼”和“哉”两个语气词,这在以往的金文中还没有出现过。刘淇《助词辨略》中说,“呜呼”可为“叹美之辞”、“伤痛之辞”,或“只是叹辞,非有所赞美伤痛也”。而本文中的“呜呼”,从情感上讲,是表达了一种慨叹,其作用类似于《书•旅獒》中“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和现代汉语中的“唉”这个语气词,但是“呜呼”叹息的程度更深一点。
  “哉”又作“ ”,后作“哉”。《六书正伪•灰咍韵》:“ ,又为借词,隶作哉,加口以别之。”它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叹词大约出现在西周,张振林先生认为,“商代还未有出现语气词”[3],郭锡良先生认为,“叹词是一种自然声音的习俗定型,被用来表示说话的各种感情。它虽然是词类系统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却可能是起源最早的词类之一。”[4]
  殷商时期金文中的句子基本没有语气词,因此语气显得比较单纯而直白,而到了西周早期,语气词的开始使用,使得这一时期一些金文中句子的语气已由殷商时期的单纯直白逐渐变得比较复杂、委婉,句义的表达也因之更加明确了。
  总之,西周早期的记言铭文,数量和篇幅都较殷商金文有所增加,情节更加完整,而《何尊》中不但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概念和“天命观”,更在铭文中出现了感叹词,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大大丰富了西周的金文艺术。
  
  注释:
  [1]李学勤:《柞伯簋铭考释》,文物,1998年,第11期。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周书•泰誓》,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页。
  [3]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1982年。
  [4]郭锡良:《远古汉语的词类系统》,《汉语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郑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100089;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100029)

试论西周早期的记言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