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西华方言的所属分区入手,对西华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了细致的拟测和描写,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西华县方言的主要特征,也为周口方言乃至整个中原官话研究提供了一份材料。
关键词:西华方言 声母 韵母 声调
一、引言
(一)西华简介
西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贾鲁河畔,距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中心164公里,距周口市中心30公里,距内陆特区漯河市中心60公里,总面积1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万亩,辖城关镇、西夏亭镇、逍遥镇、奉母镇、红花集镇、聂堆镇、东夏亭镇、西华营镇、址坊镇、田口乡、清河驿乡、皮营乡、东王营乡、大王庄乡、李大庄乡、叶埠口乡、迟营乡、黄土桥乡、艾岗乡等19个乡镇、3个农林场,常住人口87.6万人。
西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女娲在此炼石补天。境内有女娲城遗址、箕子台遗址、商高宗陵等名胜古迹,故西华又有“娲城”、“箕城”之称。
(二)西华县所属方言分区
西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贺巍先生在《中原官话分区(稿)》一文把周口划分为漯项片和商阜片,也就是他在《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一文中所指的蔡鲁片和郑曹片,其中扶沟、西华、周口(今川汇区)、淮阳、商水、项城为漯项片,鹿邑、沈丘、郸城、太康属商阜片。在传统分区中他属于第二方言片即淮阳片,这是五六十年代的方言分区。今多以贺巍先生的《中原官话分区(稿)》一文为准,西华县属漯项片。但在我们本土人看来,漯项和商阜两片语言上听感相近,互通性很强,仅根据部分区别性不强的特征(如漯项片的分出就是根据舌尖前、后音是否混浑)分立证据不足,语音和声韵母系统的差异不大,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应合为一片。
二、西华方言的声母系统
(一)声母发音特点
1.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不分,多为舌尖前音;2.[x]与[f]混浑;3.不分尖团;4.古蟹摄合口一等和止摄合口三等来母字均带有韵头u;5.存在[v]、[z]、[]、[c]、[‘]、[]、[]等几个声母。
西华县共有28个声母(不含零声母),详见下表:
发音部位
发音
方法 双
唇
音 唇
齿
音 舌
尖
中
音 舌
尖
前
音 舌
尖
后
音 舌
面
前
音 舌
面
中
音 舌
面
后
音
塞
音
清
不送气 p t
送气 p‘ t‘ ‘
浊 不送气 c
送气 ‘
鼻音 浊音 m n
清塞擦音 不送气
送气 ‘ ‘ ‘
擦音 清音
浊音
边音 浊音
(二)与普通话声母比较
1.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不分
普通话中的舌尖前、后音[、‘、、]与[、‘、、],在县内多数读为舌尖前音[、‘、、],多是两种声母相混,不起辨义作用。
2.[x]和[f]混浑
县内[x]和[f]相混严重,二者几乎是对应的。多是古晓组合口一、二等合口字(包括入声字)的[x]声母变为[f]声母,如“护虎红魂患”等。同时复韵母丢掉介音[u],变为开口呼。如“会[]、红[]、魂[]、患[fan]”等。
中古清唇音非敷奉三母的合口三等字和流摄开口三等字普通话读[f]声母的音在西华县读为[x]声母。如“法非凡分饭方封峰”等。其中止摄、咸摄、山摄、臻摄、宕摄、通摄等由普通话开口呼读为合口呼,如“非[xuei]、凡[xuan]、法[xua]、分[xun]、饭[xuan]、方[xu]、凤[xu]、峰[xu]”等。
3.不分尖团
县内方言精组与见晓组在细音前合流,今音都读作舌面前音[、‘、],与普通话相同。但有一处特例,即臻摄合口一、三等的部分心母字普通话读为合口呼,县内则读为撮口呼。声母也由[s]变为[],如“损笋榫[]”等。
4.古蟹摄合口一等和止摄合口三等来母字均带有韵头[u]
县内方言古蟹摄合口一等和止摄合口三等来母字均带有韵头[u],与古音同,读为合口呼。如“雷、儡、累(劳累、累积、连累)、类、垒、泪”等普通话读[lei],西华县均读为[luei]。
5.[v]、[z]、[]、[c]、[‘]、[]、[]等几个声母的存在
与普通话相比这六个声母是西华县方言特有的。具体表现为:
(1)唇齿浊擦音[v]
唇齿浊擦音[v]声母来自中古止摄合口三等影母、喻母以及微母字。如“委萎餧为唯维惟未微薇”等读[v]声母,韵母[ei]有弱化为[i]的趋势,多数直接读为[vi]。同时假摄合口二等麻韵以及蟹摄合口二等佳韵的影母字也有变为[va]的趋势。如“洼蛙”等字,但多数乡镇与普通话音同。
(2)舌尖前浊擦音[z]和[]以及零声母的混浑
[z]舌尖前浊擦音是舌尖前后音不分的产物,与[]对应,是[s]的浊音,如“日仁人”等。还有影组声母合口韵的多数字也读为[z],如“融容荣[zu]永庸用[zu]”等,有部分乡镇读为[],也有部分普通话[]声母读为零声母[]的。
臻摄合口三等日母字普通话读[],西华县一律读为[],如“润闰”等。
(3)舌面浊鼻音[]
此声母基本上是与[n]对立的,一般多是用于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如“女你年粘”等,其他则与普通话相同。
(4)舌面中浊塞音[c]与[c‘]
主要是见系“德、陌、麦”三韵的开口一、二等字,县内多读为舌面中音[c、c‘]或舌面前音[、‘、]。例如:
隔[ci]或[c]离 方格[ci]或[c]
克刻客[c‘i](客还读作[‘])黑[]或[xi]
还有音无字的[c‘i](~住“逮着”的意思)
(5)舌面后浊擦音[]和舌面后浊鼻音[]
开口一等和部分二等的疑母、影母字多带有舌面后浊擦音[]声母,如:傲[]、挨[],还有方音中的“牛”字读[]等。
关于[]在西华县部分地方更是特殊,它自成音节,如“硬[]”。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读为[],有的则介于[]和[]二者之间。
6.其他
下面是一些不成规律的现象:
蟹摄合口一等端母字“堆”,普通话读[tuei],西华县部分方音读[tsuei]。(一堆[tsuei],堆[tsuei]在一块儿)
效摄开口一等精组字“造”,普通话读[tsu],西华县方音与普通话音同,但有一音读[ts‘au]或[ts‘]音,即人造[ts‘u]肉(一种豆制品)。
宕摄开口三等入声疑母字“虐”,普通话读[n],西华县方音读[l]。
江摄开口二等讲韵见母字“讲”,县内仍有古音[]。(~故事,~大话等)
三、西华方言的韵母系统
西华县共有韵母41个,其中开口呼韵母14个,齐齿呼韵母10个,合口呼10个,撮口呼7个。详见下表:
(一)韵母发音的特点
1.复韵母单音节化,如:县内方言[ai]读作[],[au]读作[]等;2.由于舌尖前、后音声母的相混,也造成了[]和[]相混,不起辨音作用;3.大多数单元音韵母与普通话相比发音不到位,例如普通话的[¢],在我县方言中发音靠前,读为[];4.儿化韵较少,儿化多被“子”尾代替;5.撮口呼韵母发音情况复杂。
(二)与普通话韵母比较
1.方言韵母[u]
果韵合口一等见晓组的戈、果、过三韵中普通话读为开口呼[]或[]的字,在西华县方言里均读作合口呼[u],如“课颗棵和禾窠戈”等。
遇摄合口三等庄组字普通话多数读[u]韵的字,西华县读为[u],如“数(动名词)、初、疏、蔬、锄、助”等。
宕摄开口一、三等入声铎薬两韵的部分字普通话读为[u]韵的,县内多读作[u],如“着(睡着)勺、着(着火)、凿(名词,木匠用的工具)”等。还有宕摄开口一等来母字“乐(快乐)”仍保留古音读为[lu]。
2.方言韵母[]、[]
县内方言把普通话的[ai]一律读作[],[uai]则读作[u],这是明显的复韵母单音节化和元音发音不到位造成的。
(1)[]韵母在县内是相当发达的,除了[ai]韵母读[]外,方音中还把普通话中一部分发[][ei][o][i][]的韵读为[]。如:
曾摄开口一等入声德韵的多数字和开口三等入声职韵的部分字普通话读[ei]、[],县内读[],如“肋忒勒黑、得德特则塞、刻克、测侧色啬”等。其中德韵的晓母字则带有韵头[-i],如“黑[]”;有部分乡镇的德韵见组字也带韵头[-i],如“刻克[c‘i]”。德韵明母字也例外,普通话读[mo],县内读为[mei],如“墨”。
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陌韵麦韵普通话读[]、[o],县内读为[],如“伯迫泽择格客额赫脉责策册隔革”等。其中见组的见、溪带有韵头[-i],如“客[c‘i]或[‘]格隔[ci]”等。
深摄开口三等入声缉韵庄组字“涩”方音中读[s]。
山摄开、合口三等入声来母字普通话读[i],方音读[],如“劣列裂烈”等。
此外方音还有一个特例,即普通话的“虱”字,方音中读[s]或[]。
(2)[u]除了对应普通话的[uai]之外,方音把一些[uo]韵读为[u]。
曾摄合口一等入声德韵见母、匣母字方音读为[u],如“国或惑”。
梗摄合口二等入声麦韵匣母字“获”也读[]。而宕摄合口一等入声铎韵的“劐霍镬藿”则与普通话读音相同。
3.方言韵母[]、[]
[]、[]对应的是普通话韵母[]、[],它们都来源于中古的效摄。但具体方言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如宕摄开口三等入声薬韵中普通话读为[]的,西华县方音中多为[]、[],而且是以发[]韵为多,如“脚药钥嚼削”等。
4.方言韵母[ii]
与普通话相比,[ii]是本县部分乡镇特有的韵母,它来自中古蟹摄怪、佳、蟹、卦四韵的见晓组开口二等字。如“界介届街解诫戒鞋械解(姓~)”等字,大多保留中古尾音[-i]。部分地方则读作[i],多与普通话相同。
5.撮口呼韵母[]、[]、[]、[]
本县的撮口呼韵母是最有特点的,普通话中的[]韵母在本县有多个变体,县内最主要的是读[]、[]、[]三个韵母,而韵母[]只有一个音,即方音“一”的读法,当然它也可能是一个合音字,这里我们不作细究,也没有把它列进韵母表中。
宕摄开口三等入声薬韵字除了普通话[]读成[u]外,剩下的[]则多读为[]、[]、[],如“脚[]或[]、嚼[]或[]、削[]或[]却雀鹊[‘]掠略[l]或[li]爵[]虐[l]疟[n]约钥药[]”等这些字基本上是[]、[]两读,三读的和读[]韵的比较少。
江摄开口二等入声觉韵见晓组普通话读作[],县内多读为[]、[]、[]三韵。如“觉角搉(~蒜)学乐(音乐)岳”等,其中以[]韵为最多,具体地方略有不同。中古山摄合口四等屑韵晓母字“血”读为[],其他则基本与普通话相同。
6.[]和[]相混
由于县内舌尖前[、‘、、]与舌尖后音[、‘、、]的相混,也造成了[]和[]相混。因为县内舌尖前音比较突出,所以方音中多为[],但其发音比普通话略微靠后点。
7.四呼的变换
(1)开合的转变
开合口的转变在县内最为显著,主要是受[x]、[f]相混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①受[f]变[x]的影响,中古止、咸、山、臻、宕、通等六摄的合口三等清唇音非敷奉三母的字如“法非凡分饭方封峰”等。普通话读开口呼,县内方音均加韵头[u]与古音同读为合口呼,如“非[xuei]、凡[xuan]、法[xua]、分[xun]、饭[xuan]、方[xu]、凤[xu]、峰[xu]”等。
县内方言古蟹摄合口一等和止摄合口三等来母字普通话读开口呼[lei],西华县均带有韵头[u],读为[luei],与古音同读为合口呼。如“雷、儡、累(劳累、累积、连累)、类、垒、泪”等。
臻摄合口一等慁韵泥母字“嫩”,普通话读[n],县内读为[],变为合口呼。
②受[x]变[f]的影响,果摄、山摄、臻摄、通摄、梗摄、曾摄、宕摄的合口一等,假摄、蟹摄的合口二等以及止摄合口三等的晓母匣母字(包括入声字)在方音里普遍丢失韵头[u],由普通话的合口呼变为开口呼,如“会[]、红[]、魂[]、患[fan]”等。
止摄合口三等支、脂韵禅母字普通话韵母为[uei],而县内部分字则丢失[u]韵头,变为[ei],也读为开口呼,如“睡[sei]、谁[sei](也有少部分地方读作[ei])”。
臻摄开口一等痕韵透母字“吞”,普通话读[‘],西华县方音读[‘],变为开口呼。
(2)合撮的转变
臻摄合口一、三等的部分心母字和三等日母字普通话读为合口呼,县内则读为撮口呼,如“损笋榫[]润闰[]”等。
通摄合口一、三等东、董、钟、肿四韵的来母字县内变合口呼为撮口呼[l],如“笼拢垄龙陇垅”。
通摄、梗摄合口三等喻母字有很少一部分人读普通话的[]为[zu]或[u],变为合口呼,如“永用勇拥”。这种情况不常见,有可能是受其他区方言的影响。
(3)开齐的转变
止摄开口三等支韵帮组字,普通话今韵母为齐齿呼[i],县内多变为开口呼,读为[ei]。如“披[p‘ei]衣服、土坯[p‘ei]、臂[pei]膀、避[pei]雨”以及臻摄开口三等入声质韵帮母字“笔”方音中也读[pei]等。
而受由于声母[v]的影响,一部分普通话读[ei]韵的字,西华县则读[i],变为齐齿呼。即使有的仍读[ei],其韵母也有弱化为[i]的趋势,主要是中古止摄合口三等影母、喻母以及微母字。如“委萎餧为唯维惟未微薇”等读[v]声母,韵母[ei]有弱化为[i]的趋势,多数直接读为[vi]。
曾摄开口一等入声德韵的多数字和开口三等入声职韵的部分字普通话读[ei]、[],县内读[]。但德韵的晓母字则带有韵头[i-],如“黑[]”;有部分乡镇的德韵见组字也带韵头[i-],如“刻克[c‘i]”,读为齐齿呼。
梗摄开口二等入声陌韵麦韵见组的见、溪母字普通话读[]、[o]韵,县内带有韵头[i-]读为[i],如“客[c‘i]或[‘]格隔[ci]”等。
8.其他
下面是与普通话相比的一些例外情况:
果摄开口一等歌韵今音多与普通话相同,但泥母有“那哪”两字例外,县内有部分方音读为[nu]。
深摄开口三等侵韵来母字“淋”,普通话读[lin],西华县方音读[lu],由齐齿呼变为合口呼;
山摄合口入声薛韵来母字“劣”,普通话读[li],西华县方音读[l]。由齐齿呼变为撮口呼。
四、西华方言的声调系统
西华的声调与普通话相同,也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它总体上与周口等其他县市方言的调值类似,但在有些地方略有差异,现用五度标记法对西华县调值进行一下说明:
阴平是中升调,由2升到4,终点上部分字比4度略低,大多数要略高于4度,但达不到5度,所以我们把它定位在24。
阳平是高升调,由4降到2,有人认为调值是53,但经过仔细辨听起点普遍达不到5度,所以我们把它定为42。
上声是高平调,但达不到55,比普通话阴平调略低,故标为44调值。
去声是降声调,由中降至低,在上升至半低,调值为312,但实际上落点达不到2,为1.5度,但我们这里把它标为312。
综上所述,西华县声调表为:
调 类 起点 调值 例字
阴 平 24 中开调 医生标签
阳 平 42 高降调 回人则择
上 声 44 高平调 纸选暖软
去 声 312 降升调 唱变换定
五、结语
在汉语方言趋于被共同语或强势方言同化的今天,研究西华县的方言能够为研究西华县方言音系提供和保存宝贵的材料,也能为周口方言研究乃至整个中原官话研究提供一份参考材料,同时也丰富了西华县的历史文化研究,为当地语言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当然,本文只描述了西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这只是语言研究的一小部分,而且尚待继续细化研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进一步解决西华方言中存在的语法、语音以及词汇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李秀红.周口方言声母系统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4]李秀红.周口方言韵母系统调查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3).
(高向阳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