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不光是课本的改革,也是教学的一场革命。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保证我们的提问是有效的;其次,要调整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比例,加大需要分析思考的问题在提问问题中的比例;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最后,要注意不能把提问当成惩罚学生的工具,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关键词:提问 封闭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 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有时候多达80%的课堂时间会被用于师生之间的问答,所以架设好“问题”——这座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新课改以后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我们在课堂提问时也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提出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首先,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考的状态。教师尤其要注意不能忽视班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问题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最基础的、容易理解的问题;对中等学生,提出一些联系基础知识,但又比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需要进行逻辑思考和归纳总结的问题。
其次,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从深入挖掘教材入手,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注意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种既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又能联系实际生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必须积极研究、开发新教材,在教学中事先设计好需要提出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二、调整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比例
高中阶段是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提问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情感发展的需要。教师所选择的问题类型、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适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调整教学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比例。
我们把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叫封闭性问题。[1]对于这种问题,学习者接触过它的答案,只需要回忆某些知识点就可以回答。另一种类型的问题则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这类问题叫开放性问题。[2]在实际教学中,大约70%—80%的问题属于封闭性问题,只需要简单地回忆知识点,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比如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分析推理。这种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之间比例的不平衡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对那些认知层次更高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要求得更高。这些恰恰是课堂上最容易被忽视的行为。
三、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要素,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之后,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然后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最后由学生自行发现规律、原理。或者由老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直接给出答案,而依靠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如果离开问题,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目标,不知道该学什么,如何去学;而有了问题,学生就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设计问题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
四、保证提问目的的正确性
教师应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信心。提问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一种奖励,而不是惩罚。
在提问时,我们可以让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为其他学生讲解他们知道的正确答案,然后由教师对答案加以验证和肯定。这个过程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奖励,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经常用一些更宽泛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答案,而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判定。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他们说出错误的答案,并及时做出分析引导,使他们下次能更准确地回答出问题。通过教学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在回答问题时情感和知识上得到的满足和愉悦。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提问问题当做惩罚学生的工具。我们可能会问那些干扰课堂的学生一个他不可能知道的问题,也可能会问经常回答错误的学生一个更难的问题,还可能会经常向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问。这些做法都把学生放在了我们的对立面。这种形式的提问不但不能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相反会让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很差。这种做法只会影响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使学生怀疑教师提问的动机,结果只能是减弱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主要方式,我们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问的技巧,更加科学合理地提问,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注释:
[1][2]加里·D·鲍里奇:《有效的教学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3]缪水娟.高中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赵振江 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 7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