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地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并落实到行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力求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环境教育 有效性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地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而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并落实到行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力求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融入生态环境教育,让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上绽放异彩便成为了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
在阅读朗诵古典诗词、散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悟大自然的魅力。许多古典诗词、散文中都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如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写出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江南美景;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勾画了秋天山雨初霁后山村幽静闲适、清新宜人的自然画卷;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则展现了春江、花、月共同烘托的美妙自然意境。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创设情境,尽可能地使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让这些自然的美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水到渠成、油然而生了。
阅读古典名著,感受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就会懂得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大自然能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启迪。如《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以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审美方式表达了人生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当孔子问弟子们各有何志向、兴趣时,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谈及如何治国、如何实行礼仪之类的问题。轮到曾点时,他却与众不同地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温暖的暮春时节,穿上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沂水洗澡,到舞雩台(祭天祷雨之处)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听了弟子们的一番话,唯独对曾点的话表示赞同,并感叹说:“吾与点也。”(《论语·先进》)可见,孔子十分向往在大自然里欣赏风景,体验、感受人生的快乐,这的确是很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孔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在自然山水中感悟美、体验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当然,孔子所讲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更表明是大自然给予了我们无穷无尽的宝藏。
二、文本中渗透环保教育
直接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文章,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的《神的一滴》和《像山那样思考》。《神的一滴》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与学生共同赏析了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美丽的瓦尔登湖让作者沉醉,也让所有的学生陶醉不已。然后笔者将话锋一转,“是不是所有人都陶醉其中?”学生立刻说出“不”!美丽的瓦尔登湖周围仍然可以找到遭现代工业文明破坏的痕迹,“这恶魔似得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物质化,人性变得越来越贪婪。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更能让学生明白懂得欣赏美丽、幽静的自然风光能让我们从繁杂的俗事中摆脱出来,达到心灵的平和,从而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非环境保护主题的文章中应抓住渗透点,巧妙渗透环境教育。如在苏教版必修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大肆砍伐蜀地山上的树木,使得山岭光秃秃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才建成了阿房宫,供他自己享乐。然后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有没有类似的事件?小组讨论后学生惊讶发现有很多本质一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现代社会:企业为了减少开支、增加利润,偷偷排放污水;一些地方畸形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大量农田被毁;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快速增长,大量征收农田,变绿色田地为灰色的厂房、商品房;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大肆开挖小煤矿,导致绿色植被大量被破坏,地下水枯竭……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地破坏环境,这些与秦始皇贪图享乐而破坏环境有何区别?
三、在活动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语文课堂离不开有效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环境保护教育的开展同样离不开丰富的活动形式,如我们可以“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等环境保护节日为契机,组织征文、演讲、拟标语、书签设计比赛;组织涉及环保方面争议性问题的辩论赛;组织学生调查所居住社区人们的环保意识,写成调查报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环保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启迪环保意识、催生环保行动、培养环保习惯,把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搭建起一个个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大舞台。
此外,写作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悟保护环境的责任。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都可以渗透环境教育:无论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只要给出的题目、提供的材料、指定的话题与环境问题相关,就可以渗透环境教育。不同体裁的写作训练也可以渗透环境教育:如记叙文《一沟死水》、说明文《脏雨》、议论文《需要绿色》等。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保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他们的智慧更好地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这对于我们教学和社会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哈罗德·泰勒.读书的情趣与艺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刘平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