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它不是指师生间狭隘的课堂语言交流。师问生答式的“传话教学”是与新课程新理念相悖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对话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主阵地。语文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问题意识培养土壤。首先,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只要阅读个体善于动脑,阅读一篇文章时就会产生许许多多深浅不一的问题和充满个性的理解,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次,对话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问题意识的产生来自于学生个体在对话过程的思维交锋,产生于学生个体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他们从“主问题”的内涵与外延中渐渐形成问题意识,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学生对“提问题”产生了兴趣,才可能去认真阅读“主问题”,才可能逐渐步入“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释疑—延伸学疑”的发展过程。
二、“主问题”探路,渐入问题世界
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是双方的一种合作,整合教师“主问题”与学生“提问题”之间的对话,体现的就是教学合作。教师要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去体验问题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渐入问题世界,深入问题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来对话。由于受知识范围、生活阅历等条件限制,在问题对话开始阶段,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特别欠缺的是根据文本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能力。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引导的过程,可以先由教师提出一个研究性很强的主问题,试探着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主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主问题来牵引对课文的整体阅读,来建构课堂教学流程,来生成对话中“喷薄的情感、睿智的思想、灵动的趣味”。
实现对话教学主问题的优化,首先要提高主问题的清晰度。主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助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主要问题,否则就不是主问题。主问题的准确透明,对阅读教学起着推波助澜、“击中要害”的作用。二是把握主问题的难易度。问题的难易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必须让他们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恰当的主问题,有利于使学生的对话解读达到一定的深度。三是关注主问题的多角度。一个好的主问题应能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让对话呈现出学生活跃、多向、立体的思维动态,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寻求对话的多元性、知识生成的灵活性。四是提升主问题的系统性。主问题的提出总是为一定的发展目标服务的,围绕目的所设计的主问题应注意彼此间的内在关联,增强系统性,减少随意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有序对话的真实主体,努力促进对话教学高潮的产生。
三、以多元的思维方法,提升提问质疑的品质
对话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化专制主义是深恶痛绝的。避免教师“独语”、学生“失语”的前提是“首先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的真正尊重”。“主问题”不是话语霸权,只是学生思维形成、交织对话的“引线”。教给学生多元发现的方法,有助于加快学生问题能力提高的速度。
学生发现的问题,如果只是停留在字、词、句的朗读诠释上,纠缠在一些浅显的知识性问题上,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质性问题。要提升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教师应设法引导他们从问题落点中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如紧扣文本重点提问、紧扣文本难点提问、紧扣文本疑点提问、紧扣文本空点提问等。多元思维的引导还可以具体指向文本的写作思路、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的背景解读等。阅读文本、审视对话,需要问点扣题,问法合度,问时恰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问题多层次、多方向的问题组合必须问随文移、问随旨定、问随情变、问随人异,以切实提升提问质疑的能力。
四、恰当地评价,体验问题对话的喜悦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问题生成的设计师与指导者,但学生不一定会始终保持思考发问的热情,如果教师调控失当,还可能泯灭学生已有的提问意识。如何使学生提问的星星之火熊熊燃烧呢?对话中老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巩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学生对教师总有强烈的心理期待,期待自己的表现能得到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当然最好是肯定或表扬性的评价。鉴于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善于运用评价艺术,以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能力为主。只要是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的、创新性的提问,即使不成熟也应以肯定为主,切勿求全责备。教师真切的鼓励会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这种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才能,进而认真阅读文本,仔细分析研究,提出更有深度、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在不断体验对话成功的喜悦中,促进问题能力的形成与深入发展。
总之,教师把提问质疑的舞台交给学生,学生会不时就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表现,教师也就能经常分享到学生奇思妙想的快乐。
(楚瑞彩 河北省宁晋县耿庄桥中学 05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