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有时教师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能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得到不断的发掘。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学生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想弄明白的强烈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堂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平常、实在的课堂
我们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较深,当有人听课时,就容易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用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生成新的东西,而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独特的价值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每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也没什么。如果要把公开课上成是没有一点儿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心理压力,他们虽作了大量的准备,但最后的效果仍是出不了“彩”,所以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要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就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四、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教学方法对全班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一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只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节课才应该是充实的课。当许多教师把爱洒向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要关注的不仅是孩子的现在,更是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教师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成功的课。
五、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越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这样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书本上大部分的问题,老师细讲反而耽误了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然后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互相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教师规定学生几分钟后就要做练习题,学生会有一种紧迫感,因此也就会认真看例题,唯恐落在别人后面,久而久之,便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要好得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真正被体现出来。
(李桂香 河北省宁晋县私立求知学校 05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