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此句中,教材漏注了“亲戚”一词,这极易被学生以其今义误解。而事实上,“亲戚”乃一古今异义的词语,唐代学者孔颖达将之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换言之,在古文中,其乃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显然,其包括父母兄弟等至亲至爱之人在内;而于今,其义乃为“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显然,其不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乃指关系较为亲近之人。我们再结合文章语境来看,正因为蔺相如品德高尚,舍人才会离开至爱的父母兄弟来追随他。于此若以“亲戚”之今义解之,则显然与情理不合,故教材应予以指明。
(二)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对于此句之“独”字,教材亦未加注解,而翻检一些教辅资料却发现,它们多将之解为“只、仅仅”义。可若将此义带入语境,则此句就应解为“我虽无能,只害怕廉将军吗?”如此理解显然不妥。其实,“独”字在古代还可表反诘语气,意义就相当于现今的“难道”。譬如《史记·信陵君列传》:“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后汉书·孔融传》:“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不难发现,唯有此义置于本文中才十分契合蔺相如的说话语气,文意也才通畅。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保康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