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出文本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轻重,停顿的长短,读出文章的感情和韵味……这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
片段一:
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分析句子后引导学生诵读)
师:联系课文想一想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已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生: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师:美国这么好的条件,钱学森还想着回国,可见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不贪图享受的人。
生:不享受荣华富贵的人。
生:时刻想着自己的祖国。
……
师:身处异乡的游子,时刻牵挂着自己的祖国,老师想起了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哪位同学唱两句?
(一生大胆地举起手,声情并茂地唱起歌,渐渐地会唱的同学也唱了起来,教室里飘荡着激动人心的歌声)
师:唱着歌曲,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感受如何?
生:自豪。
生:兴奋。
生:激动。
生:骄傲。
师:那就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播放《我的中国心》伴奏曲)。
生:(多个学生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
【简析】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个片段教师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了解钱学森说话的背景,为认识人物做了铺垫。然后由歌曲激情,学生内心的激动、自豪之情很快被调动起来,之后配乐诵读,学生情绪再被调动,情感再被激发。诵读中学生与文本主人公情感交融,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精神力量,扣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心灵。在朗读这个片段时音乐回荡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融化在音乐里。通过朗读把躺着的书面文字通过动听的声音立了起来,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学生铿锵的声音,透过这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浓浓爱国情,拳拳报国心。
片段二:
出示:钱学森诚恳而又( )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分析句子后引导学生诵读)
师:钱学森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留学生让他留下来。
师:留学生为什么让他留下来?
生: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
生:祖国还很穷,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有困难。
生:在美国要什么有什么。
……
师:那钱学森回国的态度怎样?
生:坚决。
生:斩钉截铁。
……
师:他会怎样对留学生说这句话?
生:斩钉截铁。
师:请你带着斩钉截铁的语气读。
……
【简析】这个片段教师充分挖掘句中情节的空白,并引导学生填充这些空白,以产生“言外之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饶有情趣的补白中读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完全沉浸在作品之中,沉浸在人物的内心世界里,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了语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出了人物的真实心情。
片段三:
出示:“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分析句子后引导学生诵读)
师:美国政府为了留下钱学森,都用了哪些方法?
生:给他升官。
生:使用美人计。
生:软禁他。
生:监视他。
生:派人严查他的电话、信件。
……
师:美国政府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极具军事价值的世界一流火箭专家回到中国。
生:是因为他研究的火箭技术与祖国的国防建设有关,想通过滞留他来阻止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他们想让钱学森为他们国家服务。
……
师:这么一个重要的人要离开美国,这位美国将领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愤怒。
生:生气。
生:暴跳如雷。
……
师:请读出这位美国将领的心情。
……
【简析】这个片段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学生想得合情合理,而接下去的连续发问让学生对钱学森的了解更进一步。这位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要回到中国,美国人怎能不震惊?怎能不气急败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的读出了气愤,有的读出了咆哮……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在朗读声中,钱学森对中国军事发展的巨大作用和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也深深印在了他们的心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