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为了体现这三个维度,有些课堂教学出了偏差,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虚假的情感、虚伪的爱意、虚造的体验、虚浮的交往等,影响了学生品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有违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初衷。笔者就亲眼看到的一些现象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语文课堂呼唤真挚的情感
笔者曾见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位老师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将各种颜色的蝴蝶(黄蝴蝶多一些)堆放在讲桌前,大声地说:“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许多蝴蝶,你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喜欢。”“那还不赶快拿去。”这一下学生高兴了,拿着五彩缤纷的蝴蝶喜笑颜开,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讲到蝴蝶颜色那一节时,学生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读得都很投入。正当我们听课老师都在为这儿的阅读教学感到高兴时,谁知道教者话锋一转:“将你们手上的蝴蝶按颜色贴到黑板上(可能是为了体现文中专门写的这一节:谷中有一个地方都是黄色的蝴蝶……金灿灿的)。”学生很不情愿,但为了配合老师(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只得将蝴蝶贴到黑板上,贴好以后教师又兴致勃勃地领着学生阅读写黄蝴蝶美的这一节内容,接着就下课了。我看到学生眼巴巴地望着那些蝴蝶。此时教师教学任务已经完成,看也不看学生一眼,将蝴蝶收到塑料袋中,径直走了。
我认为,教师利用现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情感,使学生喜欢那蝴蝶,喜欢课文,喜欢宝岛台湾,很有创意,但是教师不应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情感上“狠狠”地欺骗学生,学生在课后终于明白老师根本不是真心将蝴蝶送给他们,而是把蝴蝶当做表演道具,不过是展示给评委的一个环节,那么还有那种欣赏美感受美的心态吗?他们会认为:唉,公开课上老师的许诺都是骗人的,这岂不与课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精神背道而驰吗?岂不有悖于“教人学真”的育人原则?如果教师将那些蝴蝶送给学生,也许学生能永远记住这些蝴蝶,记住这节课,记住这位老师,真切感受到课堂上真挚的情感。
二、 语文课堂呼唤真实的语言
笔者曾经听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老师上了《望月》之后,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月亮的美丽,学生有的背诵有关月亮的古诗,有的讲有关月亮的故事。这时,有个学生说“我画了有关月亮的画”,教师立即来了兴致,说:“你把它贴到黑板上,说说你画的是什么意思?”(可能事先有了准备)这个学生画了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子在望着月亮(同《望月》课文内容相似),老师问:“你说说看,你画这幅画有什么寓意吗?”学生回答:“我给这幅画命名为《盼归》。”老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命名为《盼归》?”学生说:“老人青年离开家乡,现在居住在台湾,老人希望早一点回到祖国的怀抱,希望两岸统一。他在教育他的孙子。”教师表扬说:“你说得多好啊!同学们,表扬他!”于是,所有小朋友一齐抬手说:“棒棒棒,你真棒!”那个学生得意地坐了下来,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当时我注意看了其他学生,教师表扬这个学生时,他们脸上并没有什么喜色!我就问了旁边一位学生:“那个同学说得不好吗?”学生回答:“老师说好,那肯定好了,我们就表扬他了。这在上课前就规定了的。”当然那个学生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子孙多少年的企盼,但是这么小的学生真能说出这种话吗?真实吗?他真的能理解得那么深吗?我们过早地给他的语言贴上政治的标签是否合适呢?新课标要求学生读书有真切的感受就行了。让学生说一些事先准备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真实的情感,做一个诚实的人,说心里真实的话都是不利的。笔者以为,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去读有关月亮的诗,讲有关月亮的事,画有关月亮的画,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情趣就行了,没有必要进行不真实的拔高,我们要让教室里的声音都是孩子自己内心的表白。
三、 语文课堂呼唤真切的感悟
(一) 导悟的取向要真。一次低年级教学课上,内容是春天来了,教者在读完“冰雪融化,小草发芽,花儿开花”以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可谓多啊,有人说天气暖和了,有人说闻到花香了,听到鸟叫了,我认为其实就可以了,学生已经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了,达到了教案设计的目的。没想到老师语锋一转,问了一个问题:“小草为什么发芽了,花儿为什么开花了?”小朋友瞠目结舌,连我们听课老师也不知如何回答,这是自然现象,根本没有必要在此讨论吧!这时有一个小朋友回答说(可能事先安排的):“因为小草和花朵是春天的好孩子,他们很听话,所以春天来了,他们就发芽,开花了。”老师表扬说:“你说得多好啊!小草、花儿是春天听话的孩子,你们也要做听老师和爸爸妈妈听话的好孩子哟。好不好?”学生齐说:“好!”听课的老师哑然失笑。课文本是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感受春天的生机,居然最后引到了听话上面。听话的孩子固然好,但在这儿讲听话,好像离了主题,这恐怕不是新课程要的学生独特感悟吧。
(二) 感悟的时间要真。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只有充分地感知,才能心有所悟,因此,要让学生感悟,首先应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课文。笔者一次听老师教学《孔子游春》,教到“水是真君子”一节时,读完课文就让学生说说对孔子的话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这样的问题,对教师来说也不是一道浅显的题目,何况是六年级的小学生呢,他们要么答不出来,要么将书上的“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重复一遍,就书解书,没有新意,更谈不上感悟和拓展了。清代有一位学者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教师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领悟,而不是为了体现这个环节而领悟,急于去说去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某些课文暂时不求甚解,让他们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渐领悟。
(三) 领悟的情感要真。我发现现在的阅读教学愈来愈“多情”。不少阅读课让教师上成了“风光民俗课” “地理常识课” “戏剧表演课” “多媒体展示课”……语文课丧失了其本质的“语言文字”特色,丧失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笔者曾听过一节《碧螺春》的课,教者鼓励学生网上下载了有关茶文化的资料到课堂上来交流,谈感受,教者在课堂上更是用一套古色古色的茶具,一盒碧螺春新茶展示给学生看,表演了什么“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凤凰三点头”等茶艺功夫,让学生喝茶、品茶、谈茶、论茶,好让学生把感悟都说出来。认为如此一来领悟的情感就真切了。可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这里不是职业学校,《碧螺春》一文描绘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的情景,是让学生从文本重点段落的字、词、句、段中得到文学的滋养,得到生活的体味,而不是要求用大量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感悟茶文化,感悟茶道功夫,这样做必然减少了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时间,当然学生所感悟出的东西也不是文本所期望的情感。
如何把握 “真实”?我们应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想,这样就会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真实,这样我们的课才会精彩起来,我们与学生,文本与学生的交流也会实在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真实”应该成为语文情感体验的生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