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参与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唾、沫”这两个生字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次教学好似云里雾里看花,学生一头雾水。我先引导学生用部件分析法进行识记:“口”加上“垂”,“氵”加上“末”。书写指导时,我还特别强调了两个字右边部分的笔画笔顺。可在批改作业时,还是发现有好几个学生写成了“涶沫”或者“唾 (口末)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次,我想起在一本杂志上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于是,我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
第二次教学就书里书外借鉴,学生一脸笑意。师:(出示放大的“唾沫”两个字)谁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生:(异口同声)口水。师:对!“唾沫”就是唾液,通称“口水”。大家仔细看这两个字的字形,再想想它的意思:口——水——(故意拖长声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生:(深思片刻后)“唾沫”是“口水”的意思,我们可以直接从这两个字的偏旁中找到这个意思。“唾”是口字旁,即“口”,“沫”是三点水,即“水”,合起来不就是“口水”吗?只要照这个意思,两个生字的偏旁就不会搞错了。师:(竖起大拇指)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大家请看:“口水”即“口、氵”(边说边用红粉笔把两个偏旁改成红色)。用这样的方法识记“唾沫”真有趣呀!请你也试一试吧!(学生们也觉得有意思,纷纷照样子边说边写)
课堂上,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制的牵引,有的只是适时的点拨。文字的滋味,学生自己咀嚼;作品的情思,学生自己感受;人物的品质,学生自己体验。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