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53

[ 陈锡银 文选 ]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陈锡银

  【教学目标】
  1. 能给有关四字词语合理分类,巩固“扬帆启航”“友好交往”和“战胜凶险”这一思路,并能依此来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重点)
  2. 让学生在看、说、读、想、写中感悟,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努力的情怀。(难点)
  3. 借课文语言材料,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选准切入点
  1. 复习成语,导出标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知道了他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他第一次远航的经过,这部分有不少四字词语与郑和第一次远航有关,下面请你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词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出示词语:
   人山人海 扶老携幼 镇定自若
  浩浩荡荡 惊叹不已 波峰浪谷
  2. 学生汇报发现。扬帆启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3. 教师随即板书。扬帆启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过渡: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
  (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二、 夯实训练点
  1. 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看中感悟)
   (1) 出示课件:
  默读第1—3自然段,通过自己的思考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标记,标出其中表现郑和远航“规模宏大”的词句,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并选择感受最深的内容,在书旁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2) 学生默读、写阅读体验、汇报。
  ◇ 我从“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一千多人”“二三百人”读出了人多。
  ◇ 我从“两百多艘”“六十多艘”读出了船多。
  (3) 感知宝船,感悟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妙处。
  师:同学们,课文中这“雄伟壮观”的六十多艘大船,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宝船”)
  师:(随即出示课件:宝船图)数字是冰冷的,但它放在具体描写宝船的语境中,我们却能感悟到作者自豪的情感。请同学们带上自豪的感情读读这句子——(点击课件):
  生:(读)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过渡:郑和每次远航,规模都是如此庞大,当时,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严密、装备之精良、气势之旺盛,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海船都无法与之PK。所以说——
  (齐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过渡:就这样,郑和带着他的船队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浩浩荡荡地扬帆启航了。
  2.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说中感悟)
  (1) 郑和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与别人友好交往。
  (2) 请快速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你们从哪些句子看出郑和远航的船队倍受欢迎,与各国交往是友好的?
  汇报①: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汇报②: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汇报③: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
  汇报④: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过渡:下面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欣赏郑和跟各国交往时的场景图片以及各种陶瓷和丝绸的图片。
  出示: 交往场景的课件
  (4) 结合场景和图片发挥想象,进行口语表达表达。(可任选其中1—2个)
  穿越时空,如果我就是大明使者郑和,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接受明朝国书与礼物的国王,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郑和把礼品赠送给君臣,君臣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岸边的老百姓,我会说: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当地的商人,我会说: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结:郑和带领的船队表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
  (6) 郑和率领的船队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看屏幕读):
  (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过渡:然而,这次航行也不只是彩旗和欢呼、欢迎与赞叹,途中也充满了凶险。
  3. 学习第5自然段。(读中感悟)
  (1) 从哪儿看出征途之凶险?请在第5自然段中圈画并品读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指名朗读)
  (2) 欣赏风浪的视频。
  (3) 指导有感情朗读。
  (4) 狂风之大,海浪之猛,面对如此险境,引读: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5) 这句显示了郑和的大智大勇,显示了郑和过人的胆略和智慧。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呢?(生读相关句子)
  (6) 除了狂风巨浪,他们第一次远航还遇到了什么困难?(海盗袭击)但都能一一克服。
  (7) 所以说——
  (出示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过渡: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4. 学习第6、7自然段。(想中感悟)
  (1) 归纳写法:郑和7次出使西洋,本文详写了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略写了其余6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既突出了第一次远航的时间之早、意义之大,又符合《郑和远航》这一题意,还可以避免详写7次可能出现的内容重复和情节雷同)
  5. 以后我们在习作中要学会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1) 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如何介绍的。填空,说说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先填再读后悟)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到过(30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2) 课件演示7次远航的时间。
  郑和7次远航的时间表
   永乐三年 公元1405年
   永乐五年 公元1407年
   永乐七年 公元1409年
   永乐十一年 公元1413年
   永乐十三年 公元1415年
   永乐十七年 公元1419年
   宣德五年 公元1430年
  小结:郑和远航,意义非凡,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感受英雄的伟大壮举!
  (3) 怪不得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不仅如此,人们还用写诗的方式来纪念郑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小短诗,记住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吧!
  天记得你,海记得你;
  山唱着你,海唱着你。
  三、 激活迁移点(写中感悟)
  经过600多年的沧桑风雨,你面对郑和的塑像,不禁心潮澎湃,你肯定有许多感慨,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结束语
  课文学习完了,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个世界上伟大航海家的名字,那就是——郑和!记住这次伟大的航行——郑和远航!课外阅读有关介绍郑和的书籍。
  板书:
  11 郑和远航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