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要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即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教育。这应该是“人文性”的又一具体体现,最明显的证明便是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中删掉了原有的“见义勇为”一条。这一举动曾经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但教育专家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何等重要!应当从小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做任何事都要量力而行,尽力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伤害。
苏教版语文课本与先前的人教版课本相比,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课文的人文气息特别浓郁,这对学生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减少甚至删除了人教版教材中比较多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章。
举例来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最大的麦穗》《骑牛比赛》等富有哲理的课文,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教会学生善良、谦让、替别人着想,对学生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先前在人教版教材中出现过的耳熟能详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均消失不见。对于这种现象,笔者在一至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做过一次较为详细的统计,统计的结果让人震惊:第三册课本中仅有《歌唱二小放牛郎》一篇课文能较曲折地反映抗战内容。五年级课本中也只有《卢沟桥烽火》涉及抗战题材,并且,所反映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及过去人教版教材中的相关文章。有教育专家撰文指出,抗战题材的文章已经与时代脱节,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时代在发展,编入课本的文章也应该与时俱进。更有个别作者发表高论,说《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中宣扬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利于对现在的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那种漠视生命、轻言牺牲的行为可能会对学生形成消极的影响。对于前一种言论,尚且说得过去;而后一种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固然不错,但一味地忘却历史、模糊历史,则是不明智的做法。在这里,生命意识教育与片面的人文教育发生着激烈的碰撞。
笔者在电视台的一档教育节目中看过这样的专访:记者在一所小学进行随机采访,当记者问一位小同学“当发现有人落水你会怎么办”时,这位同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回答:“我会考虑我个人的能力,假如能挽救落水者,我会毫不犹豫地下水救人;假如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会到附近喊人或报警。”孩子的回答非常圆满,得到了记者的赞赏。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期专门谈“生命意识”的专题节目。但我听了孩子的回答之后,总觉得有些别扭。原来许多的见义勇为是在经过非常冷静的理性分析之后才做出的!但愿各位在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能够快点,争取在落水者遇难之前将他救上来。我总觉得见义勇为是一种内心的冲动,是一种人性善的自然流露,是一种良好品质在一瞬间不假思索的选择。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船长》一文也曾引起许多教师的注意。不是它精巧的构思,也不是大师级的语言,而是课文的结尾令许多人不解。课文讲述了船长哈尔威在轮船被撞后从容镇定地指挥乘客逃生,最后却以身殉职的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是:当船上的60人全部安全脱险后,当救援轮船“玛丽号”近在咫尺时,船长哈尔威为什么连“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为什么不活下来呢?难道他一点求生的欲望都没有吗?甚至有人撰文指出:哈尔威的身上除了具有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积极的人文精神之外,也含有漠视生命、精神至上、崇尚自我牺牲的消极的救世主精神,缺少必要的生命意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文学的观点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看作者的所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
《船长》是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受18世纪欧洲启蒙思潮的影响,表现出对情感的重视,对个性自由、人性解放的颂扬。 而法国浪漫主义创作及欧洲的启蒙思潮的运动又完全脱胎于欧洲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由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逐渐形成,文化上也开始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当时的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应该说,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存在,讴歌人的美好品质,是浪漫主义在19世纪初的创作主题。而《船长》一文正是通过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情况下的表现,来赞颂他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人虽然牺牲了,但精神永存,浪漫主义的魅力应该就在于此。
其次,我们可以从文章的体裁来看。
《船长》一文从小说的分类来说应该是一篇悲剧小说,其悲剧的性质也与上文的浪漫主义特色遥相呼应。什么叫悲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文学概论》一书中对悲剧有这样的描述:“广义的悲剧可指一切表现人生痛苦的剧作,传统文艺理论中的悲剧通常是指一类内容严肃、格调崇高,表现正面主人公的失败或毁灭的作品。”分析悲剧首先要分析悲剧的冲突。“只有当正面主人公在出于自己意志的行动中,遭遇不可避免的不幸或是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时才成为悲剧冲突。” 《船长》中的悲剧冲突表现在船长个人与恶劣的环境之间,表现在作为“人”的身份与作为“船长”的身份之间。作为一个正常人,在逃生欲望的指挥下,哈尔威一定会作最后的努力,奋力求生。作为一位船长,他的职责是保护轮船及船上乘客的安全。但最后的情况却是,轮船已毁,而乘客已全部获救,生命的价值已经实现,精神的力量已经远远凌驾于肉体的生命之上。分析悲剧冲突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分析悲剧的情感效果。“总的说来,悲剧产生的是严肃、沉郁的情感并倾向于崇高之美,使人超越日常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水平,激发起正义感或产生对人生的更为严肃、深沉的感受,从而使心灵或多或少地受到净化。” 读完《船长》一文后,文章的末尾仍能带给读者沉郁而严肃的感受,船长为了挽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牺牲在自己的船长岗位上,其本身所具有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使读者超越了日常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水平,从而使读者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净化”。这应该就是悲剧的力量。缺少这种崇高感,悲剧就不能称之为悲剧。倘若《船长》一文以大团圆结局,则缺少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因此,从文章的体裁来分析,船长的牺牲也应该在情理之中。我们不能用“生命意识”来生搬硬套一切文章,《船长》便是一个例子。表面上看哈尔威缺少一种珍爱生命的精神,但从文学的观点出发,悲剧的力量更让人受到震动,让我们的灵魂受到净化,精神受到洗礼,这种收获,应该比受到“生命意识”的教育来得更有价值。
综上所述,“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它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文精神,但假如处处以“生命意识”为标准来取舍文章,它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教育上的失误,甚至会带来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营养不良”。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