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标要求,我认为语文阅读课应以理解和表达为重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会、以读促写,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一、 改革教学结构,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过程是读写技能之间的迁移。读写结合教学,要给学生的思维架起迁移的桥梁,让学生从读的此岸到达写的彼岸,再回到读的此岸。过去的教法是:课文一次过,另开作文课。这样的教法,学生的读写训练不能有机结合,而且费时费力,教学效果差。针对陈旧的教法,我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实践了“突出重点,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把作文和讲读课融为一体。具体做法是:1.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按“请这样学”进行自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预习形式是个人独立预习和集体预习相结合。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筛选提炼出来,作为下一步教学的重点。2.疏通课文,重点感悟解疑,并注重朗读训练。3.仿写多练。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开始就有模仿的本能,他因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教材的一篇篇文章都当做学生写作的范文,让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真正做到读为写引路,读为写创造条件。如果一篇课文的特色多,我就采用一文多教。每教一次,选择一个重点,力求把文章的特色讲全练透。《登山》一课,我先后教了两次。第一次教学,重点感悟解疑,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的叙事方法,指导学生修改写好的作文《今天我做值日生》。第二次教学,学习文章采用衬托来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让生学写片段,采用衬托的方法,表现同学刻苦学习的品质。一般教学一篇课文,都有一次以上的片段仿写练习,有时还指导学生仿写整篇文章。如《草地夜行》一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后,我首先指导学生仿照老红军的外貌描写,写一个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人的外貌,然后再仿写语言和行为。单项搞好了,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通过写一件事去表现一个人,效果很好。
二、 悟规律,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指导
1. 读中学观察,写中练观察。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要抓重点、抓特点。如《长城》一课,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由于观察点不同,对景物的描写也不尽相同。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仿照这一课作者对景物的观察顺序,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描绘景物的图片,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不同特征。如课间10分钟同学的活动情况,每个人在干什么?神情怎样?动作怎样?升旗仪式的过程是怎样的?晚饭后,你一家人都在干什么?总之,从学校到家庭,从人到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2. 阅读中学解题,写作中练审题。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学生解题和审题能力的培养。如《抢险》一课,我在导入时,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解题。让学生看看题目中哪一个字是重点字,谁抢险,为什么抢险,怎样抢险,抢险结果怎样。在教会学生解题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在作文中审题。如在写《升国旗》的作文时,就让学生回顾《抢险》一课时老师教给的解题方法,把这一方法迁移到《升国旗》的写作训练上,学生就真正做到了独立审题,独立写作。
3. 阅读中学分段,写作中练列提纲。概括段落大意,实际上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又把分段、概括段意的指导训练与编写作文提纲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随时传授方法,指导学生探究课文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按事情发展顺序、方位顺序、时间顺序分段等。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抓中心句、抓末尾小结句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后,我又指导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写作训练中。如写事的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或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参观记可按方位变换安排材料等。在学生写参观菊花展时,我让学生回忆《在祖国的蓝天上》一文的分段和段意概括,然后再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合理安排材料去写作,学生就能做到段落分明,层次清楚。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