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72

[ 许继忠 文选 ]   

浅谈比喻句的欣赏策略

◇ 许继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船长》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课文在刻画哈尔威船长随客轮沉入大海的高大形象时,用了一个比喻句:“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教师:“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是什么句子?”
  学生:“这是比喻句。”
  教师:“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作者把船长比作黑色的雕像。”
  教师:“这句话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好在哪儿呀?”
  学生:“这样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了。”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这段关于比喻句的教学。首先归纳出这段教学的层次。一、出示比喻句。二、读一读。三、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比喻词是什么?四、这句话好不好?好在哪里?当然,第四环节还有一些变式,如出示一组句子,一句是比喻句,另外一句不是比喻句,意思不变,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答案基本上不是生动就是形象。
  其次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些环节在教什么。在修辞学当中,是这样定义比喻的:“比喻是借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比方来说明甲事物的一种辞格。”比喻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分别是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又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的修辞效果修辞学上也有说明,其好处有二,一为能够“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二为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
  两相比较,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平时的比喻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教修辞学中的比喻。第三环节之中的“把什么比作什么?喻词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在渗透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第四环节之中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明白比喻的修辞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比喻教学,仅仅是在教修辞学中的比喻,学生学的也是修辞学中的比喻。
  这才是问题所在。在教学比喻句时,我们往往把它撇在文本之外,孤立地进行教学,凡是比喻句,皆语三要素;凡是比喻句,皆语生动形象;凡是比喻句,皆语巧妙。我想,分析到这里,王荣生教授的意思也应该水落石出了:“学生仍然学不会”并非指学生不会区分比喻句,而是指学生不会欣赏比喻句,这才是重点所在!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我认为以此为基点重新审议比喻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应该明白,在文学作品中,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学中的修辞格,好的比喻是作者对客观对象的描形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应贴合文章的题旨情意,它蕴含着作者的情意与巧妙的构思。因此比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欣赏比喻句,感受蕴藏于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我认为,欣赏比喻句有以下四个策略:
  1. 欣赏喻体。从比喻句欣赏的角度来说,好的比喻形神兼备。陈望道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意为第一义。不应仅仅是对词语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也就是说,喻体不仅仅是形象,还是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寓“意”之“象”,这个喻体不是普通的形象那么简单,而是经过作者的主观选择,并且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那么我们在欣赏喻体的时候就应该先了解该喻体的特点,进而感受作者所融入的情意,从而理解作者选择该喻体的巧妙所在。
  还是以《船长》为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雕像”这个意象为喻体呢?“雕像”有什么特点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修辞格的产生依赖人类的三种心理动因,其一是联想。通过联想,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只给伟人塑像,这是第一;第二是雕像能够长久保存并完好无损。因此这个喻体就巧妙地暗示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和他的光辉形象会永远留在人们心间。
  有时候学生对于喻体并不了解,那么就必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因为学生必须对喻体的形象有直观的印象才能够正确深入地理解本体。如《小草和大树》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她(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仙人掌花看起来似乎很好理解,它的特点不外乎坚强、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等,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一层,这是因为他们对仙人掌比较了解。但是这里作者并不是仅仅把夏洛蒂比作仙人掌,而是比作仙人掌花。这个形象学生的脑海中没有。此时老师应该出示仙人掌花的画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调动自己的感觉体会仙人掌花的娇嫩。这是作者在传达一种对夏洛蒂既钦佩又爱怜的感情。
  2. 欣赏修饰语。喻体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同样喻体的修饰语也并非可有可无,作者在选择修饰语的时候也是非常精心的。那么怎样欣赏修饰语呢?首先要理解该词语的意思,可以借助字典或者生活经验,然后调动联想或想象,体会该修饰语带给我们的感受。这样就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在《船长》中,作者是用“黑色”修饰“雕像”的。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黑色一般用在比较庄重的时刻或者哀伤的时刻,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明了,“黑色”表达了乘客和船员们对船长的敬重和伤痛之情。
  在《小草和大树》中,作者用“傲放”修饰仙人掌花,在修辞学中,修辞格产生的第二个心理动因是想象。通过想象,我们可以体会“傲放”带给我们的感觉:挺拔的身姿,在风沙中直立着,略带着骄傲,那是对所有困难的藐视。
  3. 欣赏本体与喻体、修饰词之间的巧妙契合。坏的比喻会给人生硬之感,这是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契合度不高。而好的比喻句,本体与喻体之间契合自然而又巧妙。《草原》中有一个比喻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河水的清澈与玻璃的透明,河的弯曲和带子的弯曲,这些比喻的巧妙在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程度高,契合自然。
  好的比喻不仅仅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契合自然巧妙,还在于喻体和修饰词贴合语境。如在《船长》中,作者将船长比作雕像,是因为文章中讲哈尔威在沉入深渊之前是“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通过联想与想象,很容易和雕像挂钩。而作者用“黑色”修饰“雕像”,也是因为前文提示了时间,通过相近联想,“夜晚”和“沉沉夜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黑色”。
  4. 欣赏比喻句在文本中的作用。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比喻句之前,要先分析一下比喻句在全文中的地位。有些比喻句很简单,在全文中的作用并不怎么大,只是在传达作者的一种感觉和情趣。如“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选自《草原》)该句把河比作带子和玻璃,仅仅是通过物体表面的相似点进行打比方,表现的是作者一种细微的感觉和情趣。
  而有些比喻句并非孤立地存在,它在全文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起到辐射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这时候仅仅就比喻句本身欣赏比喻句就远远不够了。对于这样的比喻句我们还要联系它在全文中的作用细细品味,细细欣赏。
  在《小草和大树》中,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开始就写了一个比喻句,这时候,我们应该分层欣赏。第一层是在细致品味赏析文章内容之前,品味“傲放”“风沙”和“仙人掌花”所蕴含的感受。第二层就是在学完全文之后,回过头来,联系夏洛蒂所遇到的逆境理解“风沙”,联系她面对这些逆境时的姿态理解“傲放”,通过她战胜所有逆境并取得伟大成就来理解“仙人掌花”,进而体会作者构思之巧妙。
  又如《船长》一文中的比喻句,这是整篇课文中唯一的一个比喻句,又是放在文章的最后。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如此吝啬修辞手法的使用,在这里却不得不运用了,用意就不仅仅是让我们欣赏喻体和修饰词。作者将它放在文章最后,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欣赏这个比喻句的同时,联系全文,联系船长哈尔威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进行总结式欣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星源小学】

浅谈比喻句的欣赏策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