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7日,笔者应朋友汉娜(Hannah)的邀请,到她所任教的伦敦西德雷顿(West Drayton)小学去给她班上的二年级小朋友上了一节简单的中国介绍课,给他们教了几句中文,放了几首中文儿歌,图片介绍了些中国的名胜。但是,事实上,这节课我是学生,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题记
去西德雷顿小学的前一天,汉娜发邮件给我,问我是否愿意提前到学校和学生一起进午餐。出于多和小朋友接触的想法,我乐意地接收了她的邀请。从伦敦帕丁顿火车站坐不到半小时的火车到西德雷顿,到那里时正好是午餐时间。到校门口时,给汉娜打了电话,大概正在上课,没接,我就直奔门房。门房是个大大的透明玻璃隔着的房间,里面坐着一个中年白人阿姨,我过去时她正在接电话,我敲了敲玻璃,由于隔着玻璃说话听不清,她示意我用门旁边的话筒。她把对话筒打开了,我简单地说明了来意,大概是之前汉娜和她打过招呼的缘故,她没有多问什么,立即起身给我开门。就在这时,汉娜也刚好下课来到了接待室。在接待处简单登记后,领了一张访问牌。然后去教室放下背包,就和她一起去了食堂。在去食堂的路上,遇到了几个小朋友,是汉娜班上的学生,汉娜一一向我介绍了每个小朋友,我注意到一点,这种介绍不像我们以为的那种大人和小孩之间俯视般的敷衍,而是俨然很正式的,虽然只是七八岁的小孩,却有着成人、朋友之间的礼貌和尊重。(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文化里常用“小朋友”称呼小孩子,可是我们往往只突出了“小”,而忽略了“朋友”的意味)刚开始那些小朋友有些胆怯、腼腆,或许因为这是伦敦郊区的一所学校,外人来访并不多,而汉娜告诉我,这是第一次中国人来访他们班,况且他们只是七八岁的小孩。于是我主动地上前,一个个地和她们握手,说“你好,我叫……很高兴见到你!”那些小朋友也都高兴地依次和我握手说:“你好,我叫……很高兴见到你。”这种礼貌不是我们说的“小大人”的表现,而是英国人相处的基本礼貌和姿态,这些小朋友做得很好。
我和他们一起到了食堂。食堂不大,但是很可爱,四周的墙壁刷得五颜六色,天花板上挂着一些可爱的小装饰品。午餐很简单,但是品种比较齐全,有米饭、青菜、奶油、蛋糕、牛奶,还有水果等,打菜的是几个黑人和白人阿姨。我点了米饭加一些青菜,类似于盖浇饭,外加一份蛋糕和奶油。在打菜的时候,刚才见面主动向我做自我介绍、来自南非的小女生,远远地向我们招手,指着身边的位置,喊我们去她们那张桌子坐。两张小桌子并成的餐桌,和黑人小女孩一起坐着的五个小朋友,她们见到我一点都不胆怯,在逐一自我介绍之后,就不停地向我问这问那。而这时其他桌子上的小朋友也围了过来,有的是端着饭过来,有的是过来和我打招呼。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对于我在食堂的出现,他们表示好奇。我很高兴地一一和他们握手招呼……
午餐时间是从十二点半到一点半,我们不到一点就吃好了,小朋友去操场自由活动,我便到教室准备下午上课的内容。一点二十五分,我随汉娜到楼下操场召集那些小朋友上课,汉娜在我前面先到了操场,等我到操场时,发现学生已经排成队了,但是并不整齐,歪歪扭扭的,在叽叽喳喳地说着话。一点半学生到教室,就在我随着小朋友一起进入教室的时候,进来了另一个老师,我以为是另外一节课的老师,可是汉娜给我介绍后,我才知道她是这堂课的助教。全班有20来个学生,大多七八岁,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由于西德雷顿是个混住区,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欧,因此也就不奇怪这个班级一眼看上去有一半的学生黝黑。20多双好奇而可爱的眼睛盯着我。在汉娜把我介绍给小朋友后,他们纷纷向我说“Hello” “你好”(午餐时,我教了其中一些小朋友汉语“你好”,这会儿他们就都应用上了)我简单地作了个自我介绍之后,在汉娜的要求下,他们依次作了自我介绍:名字,年龄,来自哪里,最喜欢的颜色、动物和活动……
开始上课了,我站在讲台上刚开始有点紧张,在我去这所小学之前担心会和小朋友在语言交流上存在困难,有点顾虑,可是这会面对这一群可爱的脸孔,那种愉悦冲走了我之前的顾虑。我先是给他们在电脑上通过黑板屏幕展示了故宫、长城、黄山、桂林山水等一些图片,大致描绘介绍了这些地方。在看图片的过程中,他们很好奇,有说不完的问题,不停地举手:“故宫谁住里面?长城有多长?要走多久?黄山的那些树怎么长成那样的?那条河(漓江)里有没有鱼?……”我一一向他们解释了,她们并不满足,仍然叽叽喳喳地讨论着,问这问那……由于时间有限,最后我只告诉他们真实的景色比图片的好看,叫他们让父母带着去中国玩。接着在屏幕上播放了两首简单的中文儿歌(歌词配着英语字幕):《两只老虎》和《祝你生日快乐》。我试着让他们跟着一句句地唱,可是很困难,因为他们没有一点点的汉语基础,只能跟着音乐节奏摇头晃脑地哼着,一边拍着小手。从他们的高兴和摇头晃脑中,我看到了童真的普遍性,不管是哪个民族,哪种语言和肤色,儿童具有着同样的天真无邪。
课堂中间的一个环节是用筷子比赛游戏。这个游戏是汉娜安排的,出乎我的意料。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用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特征,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丢不了的特征,我感受到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学习或者练习用筷子”这个概念,也更不会以为它是一件困难的需要去学习的事情。可是今天,在我看了那些小朋友用筷子时各种各样“艰难”吃力的姿态,难以形容的“笨拙”的样子之后,我发现用筷子原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娜让我教他们,我告诉她事实上我并不懂得怎么教,因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教怎么用筷子,也没有什么方法技巧,似乎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如果教,最好的方法就是示范或手把手地指导和纠正。于是,我在台上用筷子示范着夹了些东西,从不同的角度示范给他们看,然后下去一组组地演示。可是,还没等我说完,那些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筷子。比赛分为4组,每组桌子上放着同样数量的萝卜条和糖果,还有一个杯子,比赛规则是看哪一组先把桌面上的东西夹到杯子里。比赛开始了,小朋友兴奋不已,拿筷子的小朋友在吃力地夹,其他的在一旁喊着“快点,快点”,可是对于只用过刀叉的他们,拿筷子真的不是件容易的差事,虽然只有两根竹子,但是在他们手上,怎么也不听使唤,两根老不合作,怎么捏也夹不住糖果。急得有的同学不得已偷偷用另一只手帮助……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汉语。我事先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带田字格和拼音的词语和句子,“你好”“我、你、的、名字”“我几岁了”等。我先是在黑板上一个个地书写拼读了一遍,他们兴高采烈地跟着我读了起来,而他们的朗读,虽然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是带着童言的清新。接着我让他们上黑板上写。(英国的幼儿园和小学课堂,出于学生的健康,都不用粉笔,而是电子笔和电子黑板,但是使用起来的效果和粉笔、黑板几乎一样的,而且更简易方便)小朋友们很积极,纷纷地举手要求上台写,有的把两只手都举了起来。我让他们写的汉字是“我”,你难以想象他们是怎样写“我”字的,那简直是画画。他们看着黑板(屏幕)上方田字格里的汉字“我”,然后照着“画”了起来……
看到这种情景,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对着田字格一笔一画地写汉字的情形,而老师那不绝于耳的唠叨“横平竖直,占满格”至今还隐隐约约回响在耳边。而此刻身在异国,看着一些和我当年一样大的外国小朋友,他们在方格子里写汉字,挺有意思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每个小朋友都嚷嚷着要上台写,可是汉娜说时间不够,就没让继续写。看着那些举起的小手最后又放下去,兴奋与期待转而变为失望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一次小小的“上台写字”对他们是多么重要,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是一件“大事”。在一个老师眼中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于那些幼小的孩子而言,并不是微小的,而是很重要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语文课本魏巍的《我的老师》里面的一句话:“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是啊,孩子的心灵是稚嫩和幼小的,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对孩子小小的帮助和鼓励,对孩子的一点点付出和给予,哪怕再小,在幼小的孩子的眼中也是很重要的,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间过得很快,下午三点下课时间到了,汉娜让小朋友们集合合影留念,而我的一节小小的课结束了。在最后一个学生被家长领走之后,汉娜带我到学校的其他年级和教室,以及操场去参观。我看到每个教室都很别致,尤其是低年级的,一面大大的透明玻璃几乎占据了一面墙,阳光从玻璃外照进教室,明亮而清澈,几张四方形的小桌子,墙壁上贴着各种各样的图画和小手工作品。而操场就是一个大乐园,有着绿油油的草地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材。在看的过程中,汉娜还给我介绍学校的情况。离开学校的时候,汉娜友好地开车送我到火车站,一路上不断地感谢我的到来,她对我说那些小朋友都很开心我的到来,而且这几天肯定都会很兴奋的,她们回家会和他们父母谈论在学校学了拿筷子、看中国的图片、听中国儿歌、写中国汉字的事,我的到来会成为他们几天的话题。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五点半的火车回伦敦,站在西德雷顿火车站的站台上,望着西下的夕阳,回头看着这个伦敦西边的小镇,我有点不舍得离开,因为那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天真活泼的脸孔,因为我所经历的难忘的一节课。
这是一次简单短暂的访行,却给了我很多东西。课后,我进一步地从老师和同学那里了解到更多关于英国小学教育的情况,其中感受很深的几点是:
第一点:助教制度
每个孩子都是同等的,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同等的重视和关心,获得同样的机会教育,这是英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助教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个理念。英国小学的课堂始终都是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同步进行的,在每个班级课堂,除了任课老师外,都配有助教,通常情况下一个课堂一个助教,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两个或多个。这些助教是公开招聘的,大多都是大学生,还有一些社会志愿者。她们的工资很低,但是在英国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和社会志愿者去当助教,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经历。
助教的主要工作就是课前帮助准备课堂,课上协作任课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一些必要的秩序维持,课后打理教室,以及课间照看和陪小朋友活动。这些是基本的工作,但是最主要的是关注和帮助那些学习能力不够,或者有缺陷的学生。英国很重视每个孩子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重视那些落后和有缺陷的学生,一些学校甚至于专门为特殊的学生单独聘请助教,以弥补她们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而导致的缺陷。在课堂上,助教会帮助那些跟不上课堂的小朋友,那些“落伍”的小朋友;或者课后对这些小朋友进行单独辅导。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注和关心。如果说任课老师是一种全面教育,那么助教的角色就是弥补这种全面教育的不足,是一种倾斜,向那种天资不够或者有其他困难的学生,尤其是身体残疾、心里障碍的学生的倾斜。事实上,助教就相当于课堂保姆,尤其是那些特殊孩子的保姆。由此可以看到,英国的小学对孩子的关注是无微不至的,它真正做到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注、都能良好地成长。而在国内,我们常常看到的一种情况是,一个课堂上往往只有优秀的学生被重视,那些差生就在放羊,最后往往是好的学生在进步,而差生的教育则被忽视。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同等地关切每个学生。
第二点:取消红色墨水批改作业
英国从2008年开始就逐渐禁止老师用红色墨水批改学生的作业,而现在几乎英国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取消了用红笔批改。理由很简单:红色被认为具有对抗性和威胁性,同时往往会使得学生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错误上,它具有否定的消极含义,会使学生产生不安,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被老师用红笔密密麻麻地修改时,看到自己的错误被红笔一道道地凸显出来时,这时学生会产生一种失落和消极的情绪。
相应地,取而代之的是绿色和蓝色,以及粉红色等,或者铅笔,而且教师的批改不能对学生具有支配作用。(这点,我注意到:我在英国这边的导师,每次我把写的论文给他看,第二次见面时他把阅读过的论文交给我,总能见到他在论文的边角写着细细的修改和评语,是用铅笔写的)
第三点:尊重与鼓励
英国人以其绅士风度闻名,这种绅士风度重要的一点体现在礼貌和对他人的尊重上。在英国和别人交往最经常听到的话是别人问好、谢谢和表扬你的话。而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这点更为突出。在西德雷顿小学,一节课下来,无论哪个学生,只要提出问题,不管问题好不好,不管回答得好不好,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谢谢、很好、好问题、做得好……这些是老师上课对学生说得最多的话。而上课老师几乎对学生每说一句话,句子前面都会带个“请”字。而且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会吆喝或者大声,只是偶尔学生们太兴奋,课堂太乱了,老师会微笑着示意让学生安静,但是老师不是大声责骂、制止,更不会点名批评正在说话的学生,而是微笑着耐心地用委婉的方式让学生安静下来。礼貌和尊重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基本的尺度,不仅是学生对老师,老师对学生更是如此。课堂每个细节都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就像尊重同等的成年人一样,这是每个老师最基本的姿态。
上课过程中有个细节让我感受很深,在我让小朋友上台写汉字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小女生,只有七八岁,她站在黑板上对着田字格琢磨了半天,然后开始照着一点点很慢地描,大概用一分钟的时间,写完了,她把“我”字写成了一个认不出来的图形,可是在一旁的汉娜热情地鼓掌说写得很漂亮。那个小朋友笑着满意地走下了讲台。
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友好,对孩子基本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英国的小学教学,对公民的文明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意识到,走在伦敦街头,所遇到的微笑和礼让、人们之间的文明和友好,与小学教育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第四点:这里孩子的课业负担
伦敦的小学下午三点钟放学,政府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由家长接送,否则不能离校。放学时,汉娜和助教要把学生送到家长接送处,我顺手从地上把一些书包拿起递给那些小朋友,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书包几乎都是空的,没有厚厚的书,也没有厚厚的作业。而下周这个学校就要放一周的假,老师居然也没有布置任何作业。这让我感到诧异。我曾经在南京做过小学家教(大致是陪读),让我深思的是:同样是小学二年级,我在南京时做家教教的那个孩子,每天书包沉沉的,每天回家作业写到晚上九点、十点。这在我国的小学里几乎是普遍现象。我们的孩子在书本和作业的重负下学习,而这里的孩子则在玩和活动中学习,在一种宽松而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熏陶。
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或许,我们的孩子学的知识比英国的孩子多,我们的孩子考试比这里的孩子严格。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儿童教育就优秀呢?我们的儿童教学就有效呢?而另一方面,我明显地感受到,这里的孩子受到的尊重、关切与爱护,远远超过中国的小学教育。他们在课堂上获得了比知识更多的东西,那就是自信心和个性,以及今后人生所依赖的社会素养与友善。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公民教育。这让我想起在英国议会的一次关于教育的辩论上,一个议员说的话:“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工人,而是基本地,培养优秀的社会公民。”在某种程度上,优秀的公民比只拥有知识和懂得操作机器的工人要重要。
第五点:差异与包容
对儿童的爱不仅仅是关心与呵护,而更多地是尊重,对个性和差异性的尊重。一个班级20来个学生,来自七八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背景,虽然都说着英语,但是带着各自不同的口音。而在英国,这种课堂是很常见的,虽然英国不是移民国家,但是在一些主要大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常住人口却占着很大的比例。这是一种差异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环境,这里的教育是一种包容性开放性的教育。在这种环境里,老师对学生的爱就不仅仅是去呵护每个孩子,而是要尊重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习性(只要不是恶习)。在这基础上建立孩子的社会团队精神和公民意识。
我们的学校教育有个误区,我们强调培养孩子的协同性、团体精神,可是,我们却误认为团体精神一定是建立在同一性基础上,于是,我们往往要求孩子在集体面前,在大家面前要服从,要服从团体,要和大家保持一致。可是,我们忽略了团体事实上是建立在差异性的基础上的,没有差异性,首先就没有个体,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个体,自然也就无从谈真正的团体与合作;其次,没有差异性,就没有包容,就没有活力,就没有创新。
西德雷顿的最后一张合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老师说大伙要合影时,那群小朋友立即簇拥过来,并没有老师安排布置,没有按什么身高前后排列;他们自行簇拥成一团,或站着或蹲着,或跪着,或趴着,零零散散姿态各异,但却错落有致地形成了一团。
保持一个团体的活力,最后还需要个体的多元和差异性,同一性只是让许多个体走在一起,但是差异性却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具有活力和有创造力的团队。
结语
教育作为英国经济的一大支柱,每年吸引着无数的海外学生到这里求学深造,为英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而事实上,英国也无愧于这种“留学园地”的称号,试看,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出了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科技和人文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单单就一个剑桥大学,历史上有56人获得诺贝尔奖金,是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而这些都和英国的社会文化积淀、教育体制,尤其是基础教育分不开。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无论是在道德人文素养上,还是在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上,它都为其后的教育奠定基础。进一步地,小学教育培育了一个社会优秀公民的雏形,为整个社会的文明和创造奠定了基础。
或许,回过头反思我们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每年诺贝尔奖颁发,中国无数能人志士都感慨中国的教育,感慨中国何时能真正出大师,由此,许多人把矛头指向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可是,我们是否真正去注意那些幼稚园和小学里的教育,我们的儿童教育是否做到了从细微的点点滴滴去同等地关注每个孩子,去尊重孩子?在这点上,英国的小学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进一步地,良好的公民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何等重要,而这种公民教育的土壤是儿童教育,是儿童阶段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的公民教育可以说是当代国家成功的一个例子,而这种成功是与儿童教育分不开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