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呢?
一、 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读透文章,从中感知美、理解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法,使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显露出来,从而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如何去读呢?教师示范美读必不可少外,还要指导学生美读。初步感知文章时要读;教学过程也要读,读关键字词,读重点句,读细节,读出美的韵味。以朗读为主,其他阅读方式补充,通过读来感染学生,领悟文中的语言美、形体美、行为美、心灵美、情感美、思想美、意境美等,从而进入美的境界。语言大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文字流畅,用词讲究,语言优美。读起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品味到济南的冬天是美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是美的,获得美的享受!真可谓书读百遍,其美自见。细节品味上,美读也不可少呀!还是《济南的冬天》,“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画线部分边读边品味,一座落日下薄雪覆盖的山景,不,准确地说,一个如情态可掬的女孩子模样的落日下薄雪覆盖的山景出现了,美不可言。读,多读,可以感知文章内容,跟作者产生共鸣,领悟文章审美情趣。
美读是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作为教师,还要适时适当用别的方法加以指导,有时可以对某些字词句、写作技巧、思想作提示、点拨、启发、评价;有时可以适当介绍文章写作背景知识;有时甚至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与文章相关的图片、音乐;有时可以辅助于适当的肢体语言……以此来加强对文章的感知、理解,进入文章情境,进一步领略、品味美。鲁迅《孔乙己》中“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在讲解时,我就通过模拟动作让学生体会孔乙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丑”的揭示,让孩子自我唤醒人性之美。
二、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欣赏美,欣赏美的个体差异性
作家创造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传达给读者,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作用。不过文学作品只有经过文学鉴赏,才能成为读者的接受对象,而且只有真正被读者所接受,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审美感知,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结合理解、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机能的综合活动,获得“兴感怡悦”(鲁迅语)的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过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代代相传,难道仅仅对百草园美景的赞叹吗?难道仅仅是三味书屋独特的教育吸引人吗?难道仅仅是对这篇文章某些优美语句的品赏吗?不仅仅如此,人们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联想,才认识到鲁迅要表现自己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是那样真、那样实。
作品的欣赏是有差异性的,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对元方“入门不顾”的评价、欣赏,学生可以认为这是失礼的,因为友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入门不顾”;也可以认为是不失礼的,因为对这样无信无礼的人就应该给予狠狠的教育,再说元方毕竟是孩子,不应责怪元方。其实这两种鉴赏都是可以的,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罢了,这种个体差异是完全允许的。
三、 在课内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是欣赏美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审美的最高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对孩子终身发展负责,也是肩负国家、民族审美情趣提高的重任的需要。创造美的活动有很多形式,可以编排课本剧,扮演角色,进入“二次思维空间”,进行审美再创造。如学完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行》后,让学生以课本剧形式表演。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理解了人物个性,把握住文章主旨,而且还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比如有的学生在聪明、机智的元方的个性中加入了调皮的元素;有的学生还设想了友人在元方“入门不顾”后言行举止的情景等,只要是合理的,我都加以肯定,满足学生的创造愿望,激发创造情趣,发展创造美的能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审美创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成立文学社团,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造,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提高孩子的审美创造能力。我们学校有校刊,我教的班级还有班刊,学生还成立了组织机构领导班刊工作,这些都由学生负责,教师只做好服务和最后的把关工作。实践证明,这都有利于提高孩子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洪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