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习惯如何,决定他一生的成败。一般来说,人的很多习惯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小学生正处在习惯形成阶段,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 激发兴趣,指导学法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记难点等记笔记的方法。此外,还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二、 勤于思考,不懂就问
学以思为贵,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思考可以使大脑变得更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学活、用活。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能加以斥责,而是要鼓励他们找出不懂的地方并说明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去动脑筋,勤于思考。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尝试而终究解决不了的。所提问题一定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学问学问,既要学,更要问。
三、 认真倾听,积极发言
课堂中,我们肯定会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有的学生课堂中就是不认真听讲,这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有关系,受年龄特征制约,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以,要想学生认真倾听,还得从我们老师自身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话,教态和蔼可亲。同时要求孩子上课积极发言,在孩子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然后是表达流利,还要求音量适度。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步地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要适时调控自己,绝不包办代替学生说。注意给孩子提供表达的平台和时间,认真地倾听,适时地表扬,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发言氛围,要让他们大胆地说,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精神。
四、 复习旧课,预习新课
数学家华罗庚在谈他年轻时的学习经验时说,他非常重视复习。他复习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一倍甚至两倍,由于复习充分,他做作业比别人快得多。复习可以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起到巩固的作用。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问题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因而听讲也会更专心,不易开小差。经常督促学生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红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