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94

[ 欣 文选 ]   

从诸葛亮自称“卑鄙”看古今词义变化

◇ 欣

  初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会对这句话产生疑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介绍自己:他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隐居耕种,只求在动乱时代保住性命,并不希望飞黄腾达,但刘备并不因为他“卑鄙”而小看他,多次屈驾光临来到他的茅屋之中。诸葛亮可是三国时期的忠臣、良相,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为什么这样作践自己,说自己“卑鄙”呢?
  “卑鄙”一般指行为恶劣,人品低下,没有道德。诸葛亮说自己“卑鄙”,其实在当时是自谦的一种表示。语言是随时代而变化的,“卑鄙”一词的意思和感情色彩古今有所不同,“卑”本来指“卑微”,地位低下,和“高贵”“尊贵”相对,古人用作谦辞,如“卑末”“卑职”“卑人”等。如王栅《野客丛书》附录《野老纪闻》记载:“子由(苏轼之弟苏辙)代兄作《中书舍人启》称‘伏念某草茅下士,蓬革书生’。子瞻(苏轼字)以笔圈‘伏念某’用‘但卑末’三字。”再如袁确《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卑职生长南方,辽金旧事,鲜知所闻。”这里的“卑”都是谦辞。“鄙”本指小家,引申为“小地方”、“小城市”、“边远地区”等。如“鄙人”意思是来自郊野之处,来自小地方的人。以此表示没有见过大世面,孤陋寡闻。所以,“卑鄙”二字合起来也只是指出身贫寒,地位低下,来自偏僻地方,表示自己见识浅陋。诸葛亮在此正是用这种意思,表示谦虚。可见,在当时,说自己“卑鄙”,并不觉得奇怪,只是到后来,“卑鄙”才由见识浅、才能低引申出品质不好的意思。

从诸葛亮自称“卑鄙”看古今词义变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