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 更新观念,彻底改变过去“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
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生存技能。新的教育、新的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彻底从过去“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中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发展。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新教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初步具备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谓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随着社会交往的日趋频繁,人们对交往的要求和渴望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搞好口语教学,让学生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
打开新编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教材中,每册教材已编入多种“口语交际”内容,但要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凭这几次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借助文本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利用文本的探究过程来加大学生的口语训练,使读写与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都到过哪些地方,那些地方都有些什么景点,然后再让一部分学生说说刚才都听到了些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放在学文前进行,也可以放在文本讲解中进行,还可以放在学文后进行。不管在什么时候进行,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倾听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和发展,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语文教学中只注意到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交际的世纪。如果你培养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都不行,那他们又怎适应得了新的人际交往形势呢?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过去“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中走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的课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21世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才能成为一名不负历史使命的教师。
二、 转变教法,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做到听说读写互动
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新的发展要求呼唤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诞生来源于新的教育,新的教育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教师来胜任。因此,我们的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把握新的教育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落实好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努力做到听说读写的真正互动。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让教师在教学中切实落实好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自主、探究、合作”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运作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个人的总结汇报来完成的。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好学习目标,找准探究的方向,然后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去探究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的“读、听、说、记、思”,才能达到新的文本整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采用新的教学法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众多的教学法中,我认为探究教学就是能顺利完成这一目标的教学手段之一。这是因为在探究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构与重组都是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来实现的。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进行文本阅读、思考,其次是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记录,然后是学生的个体汇报。在这一学习流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同时还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
三、 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听说习惯、发展听说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听说习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制订出口语训练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从兴趣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培养、提高,最终形成一种较强的个人能力。小学生虽然年龄小,认知少,自律性差,但他们易培养兴趣,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我们只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些特点,使之融会于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学生的听说习惯就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随着一步步的深入,就会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遵循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新课标已对小学生的口语发展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低年级,我们可以采用听故事、说故事、看图说话、表达对事物的感受以及朗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其要求是:认真听别人说话,能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并能复述出基本内容;学说普通话,能把一段话或一件事说连贯、说清楚,逐步培养他们愿意与别人说话,并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到了中年级,要求学生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边想,了解别人说的主要内容;坚持用普通话与别人进行交流,能清楚地陈述清楚一件事情;参加讨论时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不清楚的地方能向他人请教,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和别人进行商量或简单的辩论。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听广播、听录音范读、课前演讲、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读文感受、简单的专题答辩和口头作文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序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能认真耐心地倾听别人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和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稍做准备就能围绕一个主题当众发表两三分钟的演讲;能做到态度大方,语句比较通顺连贯,能主动积极地和别人进行口语交际。
口语训练和其他教学一样,有序则顺,无序则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编排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才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地训练好学生的口语,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新世纪合格的小学生。
四、 领悟新课标精神,把培养听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听说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课标中说的“有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力度地去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现在的语文课教学,开放性已很强,开发的空间也很大。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去面对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去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达到知识的整合。我们的语文离不开听说,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听说。听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是与人交往的桥梁。一个听说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他的作文往往是语无伦次的。一个听说能力较强的学生,他所说的话,所写的作文,常常富有凝聚力和感染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更重要。
口语表达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必备条件,是与人交往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课标精神,在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认真落实好学生的口语训练,切实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