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30

[ 王小龙 文选 ]   

小学科普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实践

◇ 王小龙

  一、 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众所周知,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理应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各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都比较重视编排一定数量的科普说明文,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
  1. 课堂教学,名重于实
  科普说明文不如写人记事类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不如经典美文有“挖掘深度”,不好读,也不好讲,因而众多公开课中少人问津,经典课例较少。加之受《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这一要求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把它们教学成一些科学知识传授课、说明方法讲座课等“四不像”课,一边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另一边则是学生听得迷迷糊糊。
  2. 课外阅读,瑕瑜共存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进一步发现:经典名著或《马小跳》一类的文学类图书飙红,绘本类图书、作文类教辅图书长销不衰,动漫类期刊也很受学生欢迎,只有少部分男生喜欢订阅科普类杂志。
  如果这样的现象持续下去,不但科学素养无从谈起,就连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那么,能不能借助科普说明性文章的各种语文教学元素, 让说明性文章教学从无趣低效走向有趣高效?能不能借助部分男生对科普杂志的偏爱,作为这一类文体教学的突破口呢?
  二、 依托教材实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1. 有效探究,实现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辩证统一
  阅读教学的载体——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说明文的教学意义只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假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进而喜欢说明文,喜欢语文和阅读,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与科学素养,那才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的意义。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调整课堂设计,安排合理性的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乐于探究文本的内容,才能令其习得科普文说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引导探究将一直伴随教学的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决不能落后于孩子的思维,教师的高度和思维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和思维。学生在什么时候觉得没有劲,那就说明设计问题的挑战性不够!在短短的40分钟内,问哪些问题以及怎样呈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复衡量。
  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课时),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重点探究:
  (1)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现这几个方面的?
  (2) 尝试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同样”换成另外一种说法,进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这样的设计,既没有铺天盖地的“问”,也没有水到渠成的“答”。通过简化头绪,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设计具有支撑力和牵引力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上来。IBSTPI(国际培训、绩效、教学委员会)2004颁布的教师能力标准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尤为重要。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运用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活动的有效程度,与问题的有效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生成教学目标。
  2. 有效涵泳,开发整体品读和关键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对于人文性较强的文章而言,说明文在表达上有其更为独特的方式,在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条理性上更具优势。课文中一些语义丰富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话:“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句子中“预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不太“科学”,也不太“严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读比较,看看能否去掉这个词。在反复涵泳中让学生体会:这看似含糊的词语其实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品读文本及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篇文章的第三小节中还有一个词——“喜怒无常”,作者借助此词表达了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如果在教学中能倾情关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部分课文,说说大海的“喜怒无常”表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出示课文语句(略)。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想对海洋说什么?
  生1:海洋啊,你有博大的胸怀,为什么不能拥有平静的心情呢?
  生2:海洋啊,你温柔时如母亲,愤怒时如雄狮。难道我们不能征服你吗?
  师:大家说得挺好。再给大家看两段有关海洋的文字(出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一个人的自述》中两段有关“海”的描写),再把这三段文字连起来读一读,领略一下大作家笔下海洋的“容颜”吧!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涵泳关键词句和拓展相关内容,进一步发掘和解读了文本,让学生发展了课文语言,并产生了深层次感悟,促使学生对此课文产生兴趣,语文味不知不觉地浓了起来,学生整体品读与关键感悟能力得到了均衡的发展。
  三、 依托科普读物,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和阅读欲望
  1. 利用新颖的形式,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采取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科普说明文知识性很强,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也较多。相应的,针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可采用更新颖灵活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会等,培养学生迅速浏览、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2010年,笔者参加了南京市第三届课外阅读课赛课,执教课题为《走进科普世界》,阅读主题是指导阅读课外科普杂志。笔者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整合课文《变色龙》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发现号》等科普杂志中有关变色龙的信息,给一段外文视频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好评。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一方面,学生课外阅读文学类书籍较多,较少涉猎科普性读物。加之目前图书市场上此类读物适合小学生的较少,个别经典的科普书籍由于知识性较强,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读科普杂志,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查找资料、引用资料”“默读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拓宽阅读的渠道,开拓自己的视野,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连接的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在课内学的是方法,课外求的是发展。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个点,拓展辐射开去。适时地利用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在最大程度上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例如教学《夜晚的实验》之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假设、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方面的资料,并进行阅读。随着学习的深入,讨论斯帕拉捷可能会提出哪些科学假设,并如何解决这些假设,最终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课文表述的严谨性。再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之后,可让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伊林,同时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解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了科普读物的盲目选择。
  关注科学素养,提升语文素养,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

小学科普说明文有效教学的实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