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教材,叶圣陶老先生有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可以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领悟到表达的基本方法。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坚持“三要”“三不要”,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文本读“实”、 读“活”、 读“厚”,使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要把课文读“实”,不要浮光掠影
1. 字字入目,把课文读正确。这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段话既是对诵读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诵读的方法。严格按照文本去诵读,可以不断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克服不规范语言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但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指令一发出,学生随即捧起课本,读不过一两遍,便边读边尝试背诵了。如此“牵强暗记”,忘记了“熟读成诵”,学生误、少、多、倒的现象经常发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语感。
2. 口诵心惟,把课文读透彻。读课文,不但要做到眼到、口到,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心到。只有“口诵其言,心惟其义”(韩愈),才能“入乎其内”,把文章读懂、读透,引领学生“从本文中走上一个来回”。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紧扣学生的心,使其受到浸润,受到感染,从而充分发挥范本语言应有的作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 要把课文读“活”,不要照本宣科
1. 捕捉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的小嘴动起来。课文是语言艺术品,文本中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例如,我在执教《灰椋鸟》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一句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有哪些见闻或收获要向伙伴们倾诉?”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被污染的河流,我很伤心;有的说,今天捉到了好多只小虫子,我真高兴;还有的说,看到有人向我们举起了猎枪,我很气愤……学生说得十分兴奋、十分动情,这比“要爱护鸟类”“要保护大自然”等空泛的说教强得多。
2. 捕捉读写的结合点,让学生的笔尖舞起来。习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享受文本给自己带来的感染和激励,尽快促进语言的内化,形成知识的有效迁移,并以此作为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切入点,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学习《海伦·凯勒》后,让学生以“海伦,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在自己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奋进的种子;二是可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学习感受,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学习心得,感受到父母对儿女无私的奉献;三是根据课文特点进行仿写,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练习,促进能力的形成,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让学生学习文章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去描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3. 捕捉想象的触发点,让学生的思绪飞起来。学生的丰富想象使文本更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当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飞扬、感悟与创造共生时,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迁移运用便水到渠成。如同样是在执教《灰椋鸟》一课中,当学到“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一段落时,我打开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音乐声中,学生陶醉了,我自己也陶醉了,以致范读结束数秒钟之后,学生才从想象中缓过神来。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动情地描述着自己头脑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又一次锻炼。
三、 要把课文读“厚”,不要“唯本主义”
要凭借课文这个“例子”,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就必须跳出课本这个圈子,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供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为其人文精神的发展打下厚实的底子。
1. 根据文本的特点和相关背景,组织拓展性阅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写作的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各方面因素,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实现课内与课外的“链接”。一是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望月》一文后,组织学生搜集背诵有关“月亮”的古诗文;二是阅读作者的其他文章,如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寄小读者》;三是阅读与课文题材相同、表达方法相近的其他文章,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之后,推荐学生阅读《挑山工》,等等。
2. 根据单元课文编写主题,开展专题阅读活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基本都是按照一个主题编写的,针对这个单元的主题,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谈礼貌》等课文时,推荐学生阅读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等,还可以推荐阅读《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以及《独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动物小说。这样的课外阅读指导可以给学生带去丰富的精神营养。
3. 根据教材安排的荐读书目,组织阅读实践。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五年级上册开始,每册书都安排了一个“我读书我快乐”的荐读栏目,荐读的内容分别是《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在每一个荐读栏目之前,都安排了一篇与之相关的课文。教学这些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更重要地是把与课文相关的名著引荐给学生,作为一个学期的阅读重点,并围绕这本书开展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后,引荐阅读《上下五千年》,让学生去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去感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去聆听中国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心声。为促进学生读好这本书,提升阅读质量,可以开展“历史故事大王”擂台赛、“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演讲比赛、“我看曹操”辩论会等活动。当然,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的质量,决不能本末倒置。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能否充分发挥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走进教材、跳出教材并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教材。教师只有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断提高自己处理教材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实”、读“活”、读“厚”,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和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