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写出感情真挚、震撼人心的文章。
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视作文为一大难事。面对作文题目,常常发呆、发傻,无从下手,尽管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挤不出几滴墨水。最后,“逼上梁山”,写出的也是空话连篇,语言苍白,无病呻吟,条理不清,语无伦次,方向不明,主题不清的勉强凑合的不像文章的文章。
其实,每道门都可以打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我们老师积极的指导、科学的训练、精心的点评。 让学生“厚积”而后才能“薄发”,一支拙笔才会在学生手中飞扬出一片娟秀的文字。
那么,要想让学生手中的那支笔飞扬起来,教师该做些什么呢?就本人多年的作文教学思考,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宁做战前军师,不做事后诸葛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特别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课也是如此,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少走弯路,使写作训练有针对性、时效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了审题立意指导、选材剪裁指导、巧妙构思指导、语言表达训练指导等,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审题”和“立意”的指导。“审题”和“立意”是不可分割的,审题的过程实质上是立意的过程。审题是作文成败的第一关,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善于对作文题上展现的“材料、提示语、文题、作文要求”的各个部分仔细审阅,抓住关键,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立意,而立意的高低,又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生活,催人上进。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无暇顾及本已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所接触到的几乎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写作素材就十分必要了。写作是离不开灵感的,一篇成功之作,往往是灵感火花的闪现,要善于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以一种求异思维来思考问题,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全新的思维去寻求新的突破和见解。实际上,“小”与“大”是对立统一的,“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是大的一部分,大是通过小来反映本质特征的。因此,在写作中,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审题”和“立意”,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再如选材剪裁指导。生活中许多小事往往不引人注意,可细究它,却有着无穷的意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要写好与中心有关的材料,与中心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材料不写或少写,与中心关系紧密的材料特别要写好,写具体,这样中心就会鲜明突出,所用的材料能围绕中心思想,为表现中心服务。材料应该有主有次,只写重点材料,有时还不够全面,或者说表达中心还不够有力,还需要有其他的材料从不同角度来反映中心,多方面加强表达力量,这样中心就更加稳当地站住脚了。
二、 宁练一篇到位,不可蜻蜓点水
作文训练的量,确实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去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据说最多的竟达到每学期写大小作文四五十篇之多。这样做的结果是师生都感到不胜重荷。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待作文的数量问题,要把“需要”与“可能”、“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使规定的数量能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
在篇数上,与其做得多而草率应付,使师生都感到疲于奔命,倒不如少做几篇,抓细抓实,课内作文必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准备、仔细推敲、反复修改,实行一题多做或一作多改,让学生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所以,从实质上看,“少”倒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多”。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练笔的机会,这样做,也许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的情况下,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三、 宁评一人对位,不可泛泛而谈
在作文教学中,点评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我个人认为点评作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单篇作文的评点和整体上的作文讲评。细心的老师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关心作文的评语,即老师对其作文的点评,远远超过了关心作文的分数或等级。由此可见评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而有效的作文讲评才能使学生有实质性的提高。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写作练习中的必要反馈。在现实的作文讲评课上,有的老师讲评时只是找一两篇范文,泛泛讲讲而已,以偏概全,没有针对性,学生对作文讲评课不感兴趣,认为老师讲的是别人的东西,与自己无关,老师没有使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讲评课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改变这种做法,要因文指导,有的放矢。哪一个学生的文章言之无物,批改时要指导这一个学生选择中心材料,使之写得具体; 哪一个学生文章材料庞杂,批改时就要着重指导他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哪一个学生文章虽能用材料说明观点,但材料不够典型,批改时应指导这一个学生如何选取典型材料,使文章内容深刻,富有感染力; 哪一个学生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批改时着重帮助这一个学生修改病句,而不需提过高的要求。总之,每一次作文批改,要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东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