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74

[ 邓英华 文选 ]   

正确比兴趣更重要

◇ 邓英华

  我在一本杂志上曾读过王久明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小琴师带来的启示》。文中说自己的女儿在教弟弟志强弹电子琴时,并不讲究什么手型,而是顺其自然,只要能弹奏出流畅的乐曲就可以,弟弟很快乐,也有了学习的兴趣。而当我走过来,发现志强手型不对,便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指点,小家伙不仅失去了学习的的兴趣,还愁眉苦脸的,曲子也弹得不流畅了。于是王老师悟出:女儿的成功是因为没有给她的学生设置过多的羁绊,也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使学生觉得这并不很难,从而激发出学习兴趣。而当他有了兴趣和成就感之后,再去告诉他注意手型,那他接受起来更容易。总而言之,也就是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很重要,但是正确的基本功比兴趣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养成正确的手型是弹好钢琴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琴弹的优劣与手型的正确与否关系很大,错误的手型不仅从视觉上不美观,而且影响了弹奏的灵活性与音色的精确性。在学琴的初期,如果没有把好手型关,使错误的弹奏姿势变成了习惯动作,即使日后经过艰难努力得以纠正而获得成功,也还难免会在今后的弹奏中无意间再度复发,给日后的继续学习和提高演奏技巧造成重大障碍。所以我觉得文中的王老师为了保护孩子学琴的兴趣而姑息迁就孩子的错误是不恰当的。一旦错误手型确定,孩子纠正起来不但会特别痛苦,还浪费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得不偿失。相反的,从一开始学琴就采用正确手型,孩子并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以我女儿为例,她无论是学电子琴还是学钢琴,从接触起,手型、指法都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掌握,并没有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孩子的可塑性特别强,你若给予她什么,她就会接受什么。
  前几天,我送女儿去学乒乓球。我看到仅一个正手动作就要重复练100次,并且每天都要练,单调而且劳累,更谈不上有趣。教练告诉我,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那是很难的。初学时,动作一定要规范,才利于后期的学习和技术的提高。如果动作不对,以后想改会很难,打好球更无从谈起。教练强调在家千万不要让她做动作,以免家长指导失误。我想,练琴和练乒乓球道理是一样的,都需要先练好基本功,不能为了保护兴趣而让他们率性而为,错误百出却不纠正,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兴趣是靠培养的,但绝不能为了培养兴趣而迁就错误。培养兴趣,有时几句口头上的鼓励会激发孩子更大的动力。第一天练球回来,从未接触过乒乓球的女儿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挺喜欢练球的,朱教练夸我‘第一天做动作就挺规范的’。”第二天,我去看女儿练球。由于不熟练,她挥拍很慢,但每一下都很认真,教练偶尔指导她拿拍的动作和肘部弯曲的角度,不时夸她几句。我想王老师在指导志强学琴时,即使是一点点进步,也不妨多夸夸他,让他一开始就用正确的手型弹琴,感受到快乐,慢慢地,兴趣就会培养起来了,既避免了以后纠正手型带来的痛苦,也避免走弯路而浪费时间。
  其实,我还想说的是,我们之所以让孩子去练某一项特长,并不单纯只是让他们学会某样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在练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做事认真的态度,永不言弃的精神,遇到困难勇于挑战的勇气。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就让步,那又能做成什么呢?像文中的小志强遇到一点困难就皱眉、退缩,不愿学习,王老师只为保护兴趣而姑息迁就他的错误,我想,这对小志强的成长并不利。只凭兴趣,却没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也将一事无成。众所周知,现在炒得沸沸扬扬的“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很严厉。她的小女儿露露练小提琴,十二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和姐姐是“音乐神童”。成年后,露露改打网球,裁判评价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决不罢休的小姑娘”。我想,露露从妈妈那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让她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全力以赴。努力、坚持,绝不找任何退缩理由,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我们的课堂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情形固然令人欣喜。但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局限,认知难免会有错误。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做老师的就不能为了“兴趣”而盲目地迁就、无原则地默认,或者说不批评、只表扬,教师应该通过评价引导教育,告诉学生该怎样去做,以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为前提,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坚韧不拔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正确比兴趣更重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