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54

[ 于红 文选 ]   

找准结合点,使片段练习更有效

◇ 于红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果我们平时能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中训练写作的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读写共进,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我在读写片段训练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最深的体会是找准切入点。
  一、 空白点。有一些课文,作者没有把故事全盘托出,没有将情节表述完整,而是留有“空白”。这些空白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推测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通过补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效地进行了书面表达训练。 《普罗米修斯盗火》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的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人们的反应,这个空白无疑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趁热打铁,以“想象人类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练习“说一说,写一写”,提醒学生可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来描述,这也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学生纷纷动笔,写下了这些文字:“火种来到了人间,人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入夜,他们在空地上燃起了一堆堆篝火,火光熊熊燃烧,他们围着篝火唱啊、跳啊,直至夜深。”“火种终于来到了人间,人们多么感谢普罗米修斯,大人们谈笑风生,孩子们你追我赶……”
  二、 模仿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课文中的很多片段,从句式表达、段落构成、抒情联想、精彩描写等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练写的材料,这些片段或是修辞精彩生动,或是细节描写精准,或是段落结构清晰……这些写法独特的文章,都可以作为片段训练的点,组织学生仿写。让学生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如《槐乡五月》中有这样一段话:“‘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对称句式错落有致,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丰厚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生动的材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了借鉴的平台。此时,让学生放眼槐乡,还看到谁也被吸引来了?仿照文中的句式说说写写。学生们思绪纷飞,沉浸在槐乡美的花、香的粉中。“叽叽叽……”小鸟赶来了,唱起了欢乐的歌,跳起了优美的舞。“汪汪汪……”小狗奔来了,赏着槐花,闻着花香久久不肯离出。“嘟嘟嘟……”一辆辆汽车的主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漫步于槐花间,走走赏赏,赏赏走走,真是人在画中游……
  三、 想象点。现行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色彩绚丽、构思新颖的插图。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是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图意和吸收、借鉴写作方法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在学生学完之后想想图与文的密切联系,然后根据课文的主题、思路来写一写插图。对插图中的人物、事物进行合理的想象,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儿童的观察写作能力。例如《金子》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彼得是怎样培育花苗的,仅有一幅插图,老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一训练点,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看着图上的花朵和正在擦拭汗水的彼得进行想象,想象他是如何种花卖花的,然后动笔写写。在想象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彼得的成功是通过长期的、艰辛的劳动换来的,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及时捕捉和挖掘文中读写训练结合之点,抓准、抓巧、抓实,让阅读和习作和谐共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康华实验小学】

找准结合点,使片段练习更有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