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地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那么,初中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呢?
一、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热爱阅读的习惯。特级教师李希贵说:“语文能力从来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出来的。”可是,现在的一些初中学生不爱阅读文字材料(包括教材、名著名篇等),却沉迷于电视、网络世界。据美国学者调查,如今一个20岁的青年,至少已经花了两万小时看电视。电视已经疯狂掠夺了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是让学生冷落文字的“罪魁祸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看电视和上网时间,要尽量地把富余的时间用来阅读。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只有多读才能自由翱翔于语文的天空。
2. “质疑问难”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说得更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愿问;二是不能问;三是不善问。其原因有教师引导不得力、教学方法不当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不积极思考、语言障碍、心理障碍等主观因素。
3. 做文摘的习惯。好词妙句如星如玉般散布于各处,做文摘好比是采玉摘星、沙里淘金,积少成多,必然会大有收获。一篇文章可能影响我们一生,一段佳句可能令我们妙笔生花,一首歌、一个笑话、一个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歇后语、一个谜语、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描写、一段名言……像一朵朵鲜花开在我们的语文园地。语文课本、课外书刊、广告电视等都可能成为我们做文摘的来源。可摘抄,可复印,可剪贴。“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4. 背诵诗文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是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学会表达的重要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心中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海纳百川,最终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背诵时应力求准确、熟练,及时复习。不死记硬背,不丢三落四。默写时要理解、认真,做到准确无误。
5. 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日记是观察思考生活成果的体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写日记关键在持之以恒,做到字数足,有内容、有中心、有深度、有真情实感。可写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景物,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片段,生活小事,社会新闻,读书感悟,心灵独语等。慧眼捕捉灵感的火花,“以我手写我心”,不记流水账,不干干巴巴地应付。
6.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有些同学习惯于“上课听着老师讲,课后围着习题转,考试之前拼命干”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缺少预习环节,在小学时由于知识比较简单还可以应付,升入中学,知识量加大,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因此,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预习一番十分必要。通过预习,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在预习时要学会概括归纳,把厚书读薄,再通过拓展练习把书读厚。
而复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防止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以后马上复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7. 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是语文的脸面,字如其人,好的卷面令人赏心悦目,差的卷面叫人读不下去,并直接严重影响语文成绩。平时就要积极练习楷书,做到书写认真、工整、美观,“字字入心”,不写错字,不写别字,不忽视标点,不乱涂乱画,不潦草应付。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教师一定要从小、从严抓,而抓住初一新生刚入学这一最佳期,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培养语文习惯的策略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并进行长期的实践与磨练,才能培养起他们的学习习惯。
1. 正反结合,讲明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清习惯的重要性,哪些是良好习惯,介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例如预习的习惯,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何必预习。因此,老师一定要讲清楚预习的重要性,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预习,才会收到很好的预习效果。
2. 细处入手,竞赛助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细微处入手,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抓起。例如,为了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不少于15分钟,每天摘抄不少于100字。每周有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每学期举行班级朗读比赛和读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经常性地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览、好书推介会等活动,在各项活动中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3. 加强指导,激励进步。形成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例如写日记的习惯的培养,刚开始写日记时,有些同学因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于是敷衍了事。这时,老师可以把同学的一些优秀日记读给大家听,展览出来给大家看,这对日记被展示的同学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对其他同学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谓“一箭双雕”。另外,预习、质疑等也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而对于做得好的同学,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
4. 常抓不懈,形成惯性。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总会经过反反复复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形成惯性,收到实效。为了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我每节课都花几分钟来检查一下学生上节课学的内容有没有及时复习。对书写潦草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每天都要有一页以上的书法练习,每天都要检查。字练好以后取消此项作业。
良好的习惯使我们受益终生,多读多写,何愁我们的语文能力不强,何愁我们的语文素养不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固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