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62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蒋婷婷 付启龙

  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依文学习生字、新词,体会词语的情感色彩。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聪明才智、顽强意志和无私献身精神。
  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为百姓造福的故事。
  作者从治水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两个方面,表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无私献身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反映出大禹过人的聪明才智。
  三、 教学重、难点
  一是通过理解字词,感受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伟大精神和聪明才智。
  二是生字“治”“制”的区分和运用。
  四、 教学设想
  在合作、互动、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文章中关键字、词、句,通过问题导学、多媒体辅助手段导学等方式,实现在合作互动中感悟、思考、想象,进而实现迁移,在生活中效仿、学习大禹的智慧和精神。
  五、 教学方法
  在遵循主体性、直观性、启发性原则的前提下,将导学法、角色体会法、朗读感悟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成长发展。
  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课时(本文为三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听写生字:理、姓、被、伟。(评议、小结)
  2.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人(课件一):大禹石像,他叫什么名字?(板书: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治水的故事。(板书:治水)
  (二) 教学生字,归纳课文。
  1. 教学生字:治、制、洪。
  (1) 教学生字:“治”“制”。(相机板书:治理、制服)分别指名学习组词、联系生活实际,对词语进行理解和运用。
  (2) 教学生字:“洪”,三点水加“共”,水大了,就是洪。(板书:洪水)指导读好词语。
  2. 归纳课文。
  师:谁能试着用上这三个词说说你对课文的了解?
  (三) 品读第一节,感受“洪水之灾”。
  1. 自由读第1节,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理解: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2. 播放录像,体会交流。
  (课件:播放洪水录像)看了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
  3. 指导朗读:带着这些感受,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四) 品读第二节,感悟“治水之苦”和“治水之策”。
  1. 角色采访:眼看着洪水让老百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无家可归的日子,如果你是禹,会怎么想?
  2. 交流体会,出示句子。课件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体会朗读。
  3. 师: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第二节。
  4. 引导用上“禹先_________,再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禹是怎样治水的。
  5. 引导体会第一步:
  课件: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 结合图片理解:水流、地形。
  (2) 禹只是察看一条河、一座山的水流和地形吗?为什么?
  理解:千山万水、走遍
  (3) 引导想象: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哪些危险呢?请你们猜测一下。
  师补充:因为走的路太多,禹的脚上可能全是血泡;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他的脚趾甲可能脱落,露出鲜红的肉。即便是这样,他可能还在坚持,走遍了千山万水。禹吃的苦多吗?
  理解:千辛万苦、吃尽。
  (4) 禹为什么要走这么多的路,吃这么多的苦来察看水流和地形呢?体会禹的聪明才干。(相机板书:智慧)
  (5) 体会第2步。
  课件: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9条大河,劈开了9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① 引导点红: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9条大河、9座大山。
  理解:是真的“9条”和“9座”吗?
  ② 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数量多。
  ③ 结合图片,师补充:那时候的人们没有先进的机器。就靠着手中最简单的工具,挖通了无数条河,劈开了无数座山。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禹?(相机板书:勇敢)
  7. 指导朗读第二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二节。(指名读、齐读)
  (五) 品读第三节,感悟“禹之无私”。
  1. 师:禹就这样一心治水13年,这13年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课文的第三节,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同学们快读读看。(生自由读第三节)
  课件:第三节课文内容。(无数字)
  2. 能帮我完成这些填空吗?
  课件:第三节课文内容。(有数字)
  3. 这些数字都告诉我们什么?(生交流体会,师随机引导)
  4. 小结补充:所有的人都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条熟语概括了这个故事。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用这个熟语来赞扬那些像禹一样无私、奉献的人。(板书:无私、奉献)
  5. 指导朗读:男、女生读。
  (六) 学习第四节,感悟“百姓之敬”。
  1. 师:禹就是这样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课件:第四节课文内容。生齐读。
  2. 读了这段话,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理解:安定的日子。
  3. 体会: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角色采访:老百姓此时,最想感激的人是谁?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什么?
  小结:禹在老百姓的心中早已成为了伟大的英雄。(红粉笔板书:大)从此,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大禹。
  4. 理解:代代相传。如果有一天,你的弟弟、妹妹问你大禹是谁,你会怎么对他说?
  等你长大了,你的孩子问你大禹是谁,你又会怎么说?
  大禹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这就叫——代代相传。
  (七) 齐读全文,总结升华。
  1. 师:让我们带着感动,心存感激,齐读全文。
  2. 课件:再次出示大禹石像。让我们满怀敬意,喊出他的名字——大禹。
  让我们记住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大禹。
  (八) 布置作业。
  1. 以“大禹,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写几句话。
  2. 将《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身边的人。
  
  【总评:这篇教学设计精心构思,紧扣强基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低年级段字、词学习理解和故事思想内容的感悟实现目标。以教学生字“治、制、洪”切入,紧抓课文主要内容来展开这节课的学习。表面上是纯语文知识学习:区分字形、组词、说句子,但主旨在引入故事的中心环节。一石二鸟,设计精当。因为“大禹治水”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多媒体的运用直观展示,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语言无法表达的效果。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故事内容,重重设疑,层层拨开,实现了学习中的质疑、顿悟,进而学以致用,进行巩固训练。
  教学过程是体现生命价值的过程。这篇设计就是让师生共同体现生命价值的一个过程,没有仅仅局限于认识与认知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在体验和意志情感方面。深入情理之中,情中悟理,把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推向高潮,把人文思想教育融入语言文字之中,把稍有点单调枯燥的人文故事上得入境、动情、达理。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动口、动脑,借助文体与直观画面展开想象,在一次次朗读中感受人物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升华】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