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15

[ 范文开 文选 ]   

以学生需求为本,建构自己的语言

◇ 范文开

  用“以学生需求为本”这一教学理念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名义下,学生其实被异化为达成目标、得出预设教学结论的工具,而这正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课堂教学所要改变的。要完成这场教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自然必须进行教学行为的改革。
  一、 设置冲突——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前提
  教学行为首先应该满足、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需求。如果学生有“需求”,我们给予满足;如果学生没有需求,甚至不想学,怎么办?那就必须激发、维持与提升学生的需求。由于需求来自强烈的冲突,没有冲突(这冲突往往是情感冲突、认知冲突、价值冲突的整合),就无法激发、维持和提升学生的需求。因此设置冲突是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前提。如何设置冲突呢?
  先看一个案例:我在教《七颗钻石》时,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小姑娘是怎样的人,我引导孩子们改编了故事。对两位学生不同的故事结局进行聚焦、思考,从而建构类似于这样的语言:“如果这样写,就不能算善良了,因为对妈妈一个人好,只能说小姑娘是有孝心。只有对小狗也好,才算是善良。”学生们都认为小姑娘很有孝心,我问:“你的见解真好,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算是孝呢?”有几位孩子举手,我示意放下,“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看下面一段话。”我引进了《论语》中的一段话:
  孟武伯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担忧他们的疾病。”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对狗对马,我们也能做到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怎么做才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能算是孝吗?”
  孩子们读完,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名学生说:“小姑娘时刻担忧妈妈的疾病,还诚心孝敬,再苦再累也不在乎,所以我认为她这样做就是有孝心。”……
  在这个案例中,关于“孝”的认知冲突的设置是依靠学生自己对文本情节的改写而完成的。而冲突设置的持续,是由引入文本达成的,其实质就是通过文本的比较来设置冲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文本本身的差异来形成冲突,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中两个“嚷”的差异,以及“台风呼呼呼地朝大海的深处奔去”与“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的差异,等等。
  这种“比较与引进”是对孩子思维一次次的撞击,其实质就是设置认知、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它撩拨起了孩子挑战的言语“需求”,从而建构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 言语实践——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核心
  “以学生需求为本”还要求我们的教学行为必须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要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运用”,这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核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呢?
  (一) 迁移。言语内容是随着言语形式的出现而产生的,在形式之前,是没有言语内容的,有的只是“一团没有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我们要帮助学生将这“浑然之物”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已储存在脑中的言语形式,而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我指导学生写作文《我的老师》时,一位学生写的是我,她是这样讲我的性格特点的:“范老师性格很好,有时候好,有时候又不怎么好。”她并没有将我的性格写出来。我随即请大家背《庐山的云雾》第三小节,接着请大家思考一下,来模仿着写写我的性格特点。她思考后说:“范老师的脾气很好,但是有时候还是很凶的。比如上次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结果范老师发现了。刚刚范老师还在讲台那儿微笑着和同学们讨论,转眼间就朝我这边走来,严厉地瞪了我一眼,我害怕极了。还好,‘严寒的冬天’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又变成了‘温暖的春天’。你说范老师的脾气好不好?”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也迁移运用一些言语形式,建构了他们自己的“精彩”语言。
  (二) 补白。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中已经作了一些暗示或提示。因此,“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会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建构学生各自“五彩”的语言。
  当我们学习到《荷花》第二段时,孩子们对小莲蓬非常感兴趣,在探究了什么是小莲蓬后,我问孩子们看到过花骨朵里有小莲蓬吗?孩子们说有呀,于是我启示孩子们想象:假如你就是里面的小莲蓬,你会怎么想?如一位学生说:“假如我是一个小莲蓬/我将会把世界打扮得更加美丽/让人们品尝莲子的味道/我是一个美丽的莲蓬/我让周围的空气变得更清新/把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另一位学生急切地举起了小手,说:“我天天在妈妈怀抱里,都快闷死了,等妈妈裂开肚皮,我一定要好好玩一玩。”还有的学生写的是小莲蓬与小伙伴玩耍的故事,等等。
  “补白”,让学生在表述自己的“思”的言语实践中完成自己语言的建构。
  三、 倾听分享——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保障
  以学生需求为本,要求我们的教学行为必须满足学生“成为自己”的哲学的内在需求,如果在课堂中学生都不能说自己的话语,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体验,即每一次言语都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那么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倾听与分享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保障。
  (一) 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如在教学《狼和鹿》第一课时课尾,我问孩子们:“你对狩猎者抱什么样的看法?请你边读边思,并且有了看法后将它写下来,下课后交给我。”
  课后,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趋势”:觉得狩猎队非常狠毒(14人,占33.3%);觉得狩猎队很坏(4人,占5%);觉得狩猎队做错了(15人,占35.8%);觉得猎人不公平,蛮不讲理,偏心(5人,占11.9%);其他,觉得狩猎队是好人,很勇敢的等(5人,占11.9%)。
  看了这些数据后,我感到学生在“表述上”很有问题,同时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我分析主要为:大部分学生喜欢(或者已能)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课文(如觉得狼狠毒、坏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或者已能)从科学环保方面来解读课文,等等。
  这些为我在上第二课时提供了思路,为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从而使建构有了很大的针对性、启发性。
  (二) 分享学生的真切体验。儿童天生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和生命融入在各种角色中,所以让学生进入文本的角色去体验,很容易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与他人分享,从而达成“视界融合”,在分享中不断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
  如我在教《狼与鹿》时,在交流了学生对狩猎队杀狼的看法后,我说:“现在,你就是凯巴博森林里的一片树叶,或者是一只狼、一只鹿、一个猎人,在面对狩猎队要枪杀狼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得很精彩:
  “我是一片碧绿的小树叶,看到猎人们残杀狼,我感到很害怕,要知道狼一旦少了,鹿就会多,那么我的兄弟姐妹就会被鹿吃掉……”
  “我是一只狼,我想对猎人说,你们太残忍了,鹿是我的食物,你们因为喜欢鹿,就来杀我们,这太不公平了。你们也不想想,你们的食物有猪肉、牛肉等,假如有人喜欢牛、猪等,要保护牛和猪,他们把你们杀掉,你们会同意吗?”
  “我也是一只狼,猎人们,你们太愚蠢了,要知道我吃的鹿大多是病鹿呀,这对鹿群好呀!因为病鹿被我们吃掉后,鹿的传染病就不会害到其他鹿群了呀!难道你连食物链都不知道吗?”(孩子们鼓掌)
  “我是一个猎人,哎,还真没有想到,我为了保护鹿而杀狼,这会害了鹿,以后再不敢杀掉这么多狼了。哎,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
  “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课堂,应视为一种含有方向的力量的施加,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朝一个符合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通过“设置冲突”等教学行为,我们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朝着建构自己的语言方向发展,朝着“发展语文素养”的方向挺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新昌小学】

以学生需求为本,建构自己的语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