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瘟不火…‘不温不火”及“不愠不火”虽是三个比较常用的成语,但由于彼此之间仅一字之差而常被误用,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同少异多。
从读音方面来看,这三个成语中前二者相同,但第三个不同,读作“bùyùnbùhuǒ”。
从意义方面来看,尽管三者都指“不过火”,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瘟”指戏曲表演沉闷乏味。因此,“不瘟不火”指的是演员的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乃褒义词,通常被用来赞扬演员的演技。但值得一提的是,此词常被人误用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
要说“不温不火”,我们还得从“不瘟不火”说起。其实,“不温不火”应是“不瘟不火”的误用。可能是传统戏曲繁荣发展的缘故,“不瘟不火”被大量使用,于是“不瘟不火”被写作“不温不火”的现象就出现了,而且这种现象一度极为常见,最终就直接促成了“不温不火”与“不瘟不火”的并行使用。可相对“瘟”而言,“温”的字形毕竟已发生了变化,于是人们就照着“温”的字面意义并遵循一般人通常的理解,对“不温不火”的语义进行了改造,赋予它“性格温和”以及“销售行情不火爆”两种含义。
“愠”,从“十”旁,显然,其与人的心情性格有关,是指发怒、生气。因而“不愠不火”常被用以形容性格温和,不生气。
一言以蔽之,三者貌虽酷似而使用场合和语义却不尽相同。赞扬演员的演技时只可用“不瘟不火”,表示销售行情不火爆时只可用“不温不火”,而形容人性格温和时则“不温不火”“不愠不火”二词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