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23

[ 陆华山 文选 ]   

向教材中的“名师”学教语文

◇ 陆华山

  时代飞速发展,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牢牢把握儿童学习语文的心理,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策略。其实,在我们每日使用的语文教材中,就站立着一大批懂儿童、知语文、善教学的“名师”,他们离我们很近很近,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虚心向他们求教,就一定会学到语文教学的许许多多的先进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我们不妨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挑选几位“名师”来学习学习。
  一、 有爱,精心呵护
  《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祖父”
  【情景还原】 童年的萧红幼稚天真,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将祖父的小白菜种踢飞,祖父不会责备;将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祖父大笑之余会耐心地告诉她什么是谷子什么是狗尾草。最让人感动的是,祖父为了让小萧红也能够过把铲地的瘾,“就把锄杆拔下来,让小萧红单拿着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用爱精心呵护着童心,养护着童趣,守护着童真,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
  【行为解读】 语文课堂,应该有着一种怎样的氛围?应该有着一种怎样的状态?从《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祖父”身上,可以找寻到答案:“思想自由,情意融融。”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正需要这样的氛围和状态吗?教师尊重儿童,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智性,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给予儿童足够的信任、宽容和期待。当爱的温暖均匀地弥散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时,当自由的气息充斥于课堂的每一丝空气中时,你会发现,儿童就会还你一片精彩,就会将生命的灵动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你会觉得语文课堂是那样的安全,那样的温润,那样的闲适,那样的氤氲。
  这份自由,一定伴随着对儿童“犯错”的理解与包容,因为这份自由允许儿童犯错,不怕儿童犯错,甚至支持儿童犯错。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敞开自由的胸怀,任思想自由地飞翔;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给予儿童选择的权利、发展的机会,鼓励儿童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在这样的课堂上,允许儿童运用知识发生错误,允许儿童随时补充改变自己的看法,允许儿童同老师争论问题,允许儿童否定老师的意见,允许儿童在老师讲授时随时质疑,允许儿童在学会的基础上自行学习,允许儿童在练习时就近商讨。于是,课堂上少了一些人云亦云,多了一些真知灼见;少了一些束缚捆绑,多了一些个性飞扬。
  【学习内化】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栖息地和快乐园,老师要想方设法地去激励和鼓舞儿童,要耐心细致地启迪和唤醒儿童,把课上到儿童的心坎里,将热爱学习的种子植入儿童的心灵,用爱与智慧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课堂,也因此成为儿童学习、交往、成长的美好家园。
  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可以兴致勃勃地演,争先恐后地说,脚踏实地地练;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想学,能学,会学;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收获自信,不再惧怕失败,总是用快乐的心情去迎接下一次的成功……
  这样的语文课堂,也许伴随着欢声笑语,也许伴随着静思默想,也许还会伴随着泪水——激动的泪水,感动的泪水。语文课堂上的爱,看得见,摸得着,只要向前走着,就会留下深深的印迹——为儿童留下不褪色的美好。
  二、 有的,精巧预设
  《孔子游春》中的“孔子”
  【情景还原】 让我们走进几千年前孔子的课堂:孔子带着众弟子来到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泗水河畔,深情凝望着波澜起伏的泗水,弟子们对老师的“观水”深感好奇,纷纷请求老师讲讲。于是,一番慷慨激昂的“论水”之后,孔子又引导弟子畅谈各自的志向,孔子作为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颜回还将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孔子鼓励其演奏,颜回边弹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最后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行为解读】 让我们来解读孔子的这节课:“泗水河畔”——还原生活,营构真实的教学情境,拓宽教学的厚度,为后面的教学作强有力的铺垫;“深情观水”——教师入情入境,感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激昂论水”——发表“论水”的宏论,既是为了引出“君子”,也是在作言语表达的示范和引领;“畅谈志向”——引出“君子”再“谈志向”,水到渠成。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核心教学目标。这样的一节课,层层递进,设计精巧,简单中见深刻,朴实中显灵动。弹奏,歌唱,舞蹈,畅谈……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都是为了达成“明晰自己的志向,练习言语的表达”这样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解决诸多问题,因为目标简简单单、清清爽爽,所以容易落实和达成,教学容易聚焦和深入,所以课堂呈现出明快清新的块状结构(深情观水——激昂论水——畅谈志向)。
  【学习内化】 明晰的教学目标,既要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又要立足于年段目标。低年级的课要上出低年级的特点,高年级的课要展现高年级的风格,不能千课一面,不能缺位、失位、越位。
  教学《灰椋鸟》一课,我牢牢把握高年段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归林时”和“归林后”两个场景的描写上,紧扣“归得浩浩荡荡”和“闹得富有情趣”引导学生走进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咀嚼,去体悟,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充分,悟得深刻。教学《爱如茉莉》一课,只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教学——“你从课文中的哪些细节感受到爱如茉莉?”引导学生亲密地接触文本规范灵动的语言文字,将读、思、品、悟进行到底,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深,教学自然也就高效了。
  有效的教学,从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始,从精巧的教学预设开始,这是孔夫子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 有格,精当取舍
  《剪枝的学问》中的“王大伯”
  【情景还原】 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其秘诀全在“剪枝”二字:被剪掉的“枝条”虽然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剪掉这些“枝条”,方能保证枝干的营养充分,强有力地助推果实的生长,其效果可见一斑。
  【行为解读】 舍去,是为了得到;减少,是为了增加。王大伯精通自然之理,深谙取舍之道,消除干扰,聚焦关键,集中发力,长出又大又圆的桃子也就尽在情理之中了。语文教学那又大又圆的果实如何才能结出来?答案是——博观约取,对教学内容精当取舍。实践证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成本巨大,效率低下,收效甚微,面面俱到、贪大求全、泛泛而谈的语文教学,是违背规律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节课40分钟是个常数,不能指望通过一节课解决很多问题,不能指望一节课“包打天下”,只有学会精心取舍,才能走出贪大求全的误区,才能战胜高耗低效的顽症。
  【学习内化】 我们常常会在第一课时中见到,教师大批大批地出示生字新词、熟词佳词,生怕遗漏一个;我们也会在第二课时中见到,教师从课文的开头,逐节逐句,一直讲到课文的最后一个字,生怕遗漏一句。要学会舍弃,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处理的字词问题可以舍弃,凡是学生通过自读能够理解的内容可以舍弃,凡是学生通过自悟能够感受到的情感与精神实质可以舍弃;要善于摄取,取重点、取难点、取突破点,抓住一堂课的要害,其余问题便不攻自破。当然,一切要因文而异,因课而异,灵活运用取舍之道,有时可以削枝砍叶,大胆精简,直奔主题;有时也可以合理拓展,适当补充,丰富内涵。
  教学《大江保卫战》,直奔重点段“保卫大堤”“飞救群众”,教学的重心定在体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上:① 感受形象。与文本对话,感知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勇形象,并细细揣摩作者是如何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形象通过语言文字带到读者面前的,哪些语句值得你细细品味。② 体悟表达:同样是写“保卫大堤”,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 迁移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可以在什么时候加以运用?举个例子说一说。这样的教学,精当取舍,目标清晰,重点突出,不枝不蔓,扎实高效。
  教学《钱学森》,在理解“一穷二白”时,及时补充资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震惊世界,然而国家发给重要科研人员的奖金是100元,这与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几百倍……”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一穷二白”所映射的国情,也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一份浓浓的爱国情。这样适时、适量、适度地补充资料,正是对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丰盈,对于文本的深入体悟大有裨益。
  四、 有法,精妙引导
  《莫泊桑拜师》中的“福楼拜”
  【情境还原】 怎样才能写好文章?这是我们许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有许多作家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对如何才能写出好作品有过深深的困惑,莫泊桑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拜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三次向他求教,福楼拜给了他怎样的教益呢?第一次: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肯吃苦、勤练习。第二次: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仔细观察。第三次: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贵在坚持,才气是坚持写作的结果。对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经过福楼拜的一番精妙指点,莫泊桑细致观察,勤加练习,积累素材,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行为解读】 福楼拜的三次指导,循循善诱,各有侧重,但又遵循“实践——点拨——实践”的原则,令莫泊桑受益匪浅,进步神速。其精妙的点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讲练结合。当莫泊桑初次登门求教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指出:你的功夫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丝毫不“拖泥带水”,精辟而有针对性,当讲则讲,当练则练,毫不含糊。② 体察形式。莫泊桑第三次去福楼拜那里,福楼拜在第二次教导莫泊桑学会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写作要想有特色,就要抓住特点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莫泊桑将目光落在精准的表达上,落在精妙的言语形式上。③ 感性支撑。福楼拜说话有理有据,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并不是只讲授抽象的技法、原则性的标准,而是密切联系眼前的、身边的生活实例,寻求感性的支撑,说话令人信服,从而使莫泊桑深刻领悟,掌握要领。
  【学习内化】 福楼拜的“教学”取得巨大成功,是否可以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教语言,悟形式。即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用最为感性的方式去关注言语形式,落实言语实践。我们教的是“语文”,学生学习的也应是“语文”,教学应该围绕“语言” 这一轴心而转动与提升。
  比如,教学《鸟岛》一课“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一句中的“聚”字,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学习规律,彰显“教语言”的核心要旨,就要经历这样几个回合。① 唤醒生活。引导学生谈谈课间,聊聊聚会中同好朋友、亲人的“聚”,使得“聚”字贴近学生,展现画面,传递情趣。② 回归文本。将刚才蓄积的情意迁移至文本中鸟儿们的“聚”字上来,引导他们观看画面,丰富“聚”字的意象。③ 练习表达。用“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真______”的句式想象说话,发展言语表达能力。④ 聚焦情趣。回到具体的语境之中,感受“聚”字所表达的情趣,初步体会“聚”字表达的精妙。
  教学《孔子游春》的重点段落“激昂论水”部分,很多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真君子”的深入理解上,如果以“教语言,悟形式”的原则来考量,这样单一的撇开语文的教法是南辕北辙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自然段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为什么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呢?正是通过对“标点”这种言语形式的探寻与品悟,学生透过寻常的标点符号,既深入体认到言语表达的精妙,又深刻理解了“良好的品性是真君子的第一条件”,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水乳交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向教材中的“名师”学教语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