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好的读书习惯应从朗读抓起。
一、 培养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变换形式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1. 创设情境读。可以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等方式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我在上《小池塘》一课时,就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优美的动画:轻轻的音乐声中春姑娘慢悠悠地出现在小池塘的上空,她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里的水泛起了一圈一圈的水波,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亮闪闪的。看完动画,我就问:“小池塘美吗?”大家异口同声:“美!”我又问:“小朋友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这些美的吗?”孩子们大声回答:“想。”于是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读得很专心、很动情。
2. 表演读。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如果让他们表演,学生会越读越有劲头。我在上《蚂蚁和蝈蝈》时,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孩子们可开心了,把蚂蚁和蝈蝈演得惟妙惟肖,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课文中蚂蚁和蝈蝈没有说过的话。
3. 比赛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形式有小组赛读、师生赛读、挑战读等,比谁读得准、读得顺、读得美。
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
二、 激发朗读热情
1. 教师范读是引领。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但模仿能力极强。这个阶段学习朗读,教师的示范作用必不可少。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共鸣,使学生自觉地在浓浓的情感世界里体验、品味,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乐趣。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我采用更多的是范读引领法,经常组织学生听各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而后再读出自己的感受。如在本文第一部分说到的《小池塘》一课,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后范读课文,教师柔美的语调表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美感,学生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浓浓的情感世界里,自然产生读的渴望,纵情阅读,倾诉情感。
2. 形式多样是保证。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朗读形式单调会使他们失去朗读兴趣,所以,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是指导低年级朗读必须要考虑的。我根据不同的文章具有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朗读活动。如指名读、对比读、分组读、范读、自由读、听读、领读、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3. 激励是动力。要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带给他们的成功喜悦,如进行一次小小的朗读比赛,评出朗读优胜者、朗读进步者,让不同层次朗读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在课堂上,对朗读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称他们为“朗读高手”,并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满足一下他们可爱的虚荣心。激励手段的及时运用,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积极性。
4. 课外朗读是延续。朗读训练单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经常开展有趣的语文活动,如课文朗读比赛、古诗背诵比赛以及童话神话故事会等等。其间教师示范,展示才华,学生模仿,提高兴趣,教师的朗读特长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学生,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朗读水平,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朗读过程。
朱自清曾说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因此,今天的课堂出现了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以“读”贯始终,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中放飞学生的激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多么神奇!朗读能力又是何等重要!让我们的低年级课堂少一些讲解,多一些朗朗书声;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拥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的能力,享受朗读带来的快乐,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东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