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经师从章太炎先生专攻文字学,精通谐音、离合等文字技巧。上世纪20年代末,创造社、太阳社围攻鲁迅,有人发表文章,攻击鲁迅先生是“对于时代的无知”的堂·吉诃德,鲁迅写文章回击时即用其谐音“葛何德”“董季荷”作为笔名,另有“不堂”笔名也源于这次论争,意思是“并非真正的堂·吉诃德”。鲁迅还曾用一笔名叫“倪朔尔”,是将英语“鲁迅”的各字母依次倒写,就成了“倪朔尔”。郭沫若有个笔名“麦克昂”,“麦克”是英文“作者”的音译,“昂”者英文“我”也,“麦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著名作家郑伯奇在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时用笔名“席耐芳”,据说,“席耐”是英文“电影”的译音,“芳”则是英文“爱好者”的译音(现又译为“粉丝”)。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旅居法国时认识了一个叫巴恩波的朋友,巴恩波后来投水自杀,使巴金深感痛苦,所以后来取定的笔名“巴金”的“巴”字即用来纪念这个自杀的朋友。至于笔名中的“金”字则是他的一个安徽籍朋友想到的。当时,他正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摊在桌上,那个朋友听说他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作为笔名,就开玩笑地说出了“金”字。他采纳了朋友的意见,1928年8月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写成后就用了“巴金”这个笔名。巴金有个好朋友郭安仁,是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他小时候认识一个外国女孩。可惜她过早地去世,郭安仁常怀念他们之间的友情,于是便以女孩子名字的译音“丽尼”作为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