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和情感性,而情感性尤为强烈。怎样才能把强烈的情感很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长沙》里的湘江秋色,《海燕》中海燕搏击风浪的雄姿,《荔枝蜜》中忙着采花的蜜蜂,《荷塘月色》中清幽的月光和清香的荷花,《果树园》中喧噪的鸟雀、累累的硕果、闪光的露珠以及翻身农民爽朗的笑声……对这样的情境人们能不产生审美情感吗?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情感体验产生美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因其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字中流露出的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渗透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切实体悟课文中作者的满腔情感,如《满江红》中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与妻书》中林觉民的“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殉国之情,《革命烈士诗三首》中李大钊、恽代英等革命先烈为谋求祖国自由解放的爱国之情……可以说,这些课文都渗透着饱满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中的情感传给学生,让情感沁其心脾,熏其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获得提升。
有些课文主要是抒情言志,似乎不注重说理。“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诗情画意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渗透的必经途径。
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中对热气腾腾、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的描绘,其实是为了揭示“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的伟大真理;叶圣陶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对那位“一阔脸就变”、最终倒台的石像的刻画,旨在说明在社会生活中那种高高在上的“英雄”,由于脱离群众,最终必然要倒台的道理;柳宗元在《黔之驴》中通过对愚蠢的驴的讽刺,其实是表达对不学无术的权势者的蔑视;郑振铎在《猫》中对猫(活泼的猫、顽皮的猫、忧郁的猫)的自省,其实是表达一种待人接物的道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替“楼”作“记”,由“楼”发“论”,把诗情画意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把狭隘的感情提高到“为天下而先忧后乐”的高度,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这些一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怀抱“天下”的情感,像洞庭湖面,开阔明朗;又像洞庭湖水,激荡翻腾,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认识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具有培养健康情感、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学生体验情感,把教材的“情景”变成学生的“情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把学生培养成高尚文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县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