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2期 ID: 153080

[ 赵 华 文选 ]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

◇ 赵 华

  [摘要]语文教师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首席教师,而语文课堂就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一、依托文本,重视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朗读,在阅读中挖掘出语文味;二、尊重文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偏离文本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命成长;等待艺术;首席教师;依托、尊重文本
  
  新课程实施八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种语文主张或流派的并存,是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亮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象。到底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今天孩子所需要的,众说纷纭。我认为,语文教师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首席教师,而语文课堂就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
  
  一、依托文本,引领“真”读
  
  语文教师首先要抓住语文的根本,也就是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堂怎样才能有“语文味”呢?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认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是要有“语文实践”,而语文实践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写。当前,我们学生的写应该不成问题,关键就是要在“读”上做文章。我们祖先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把上学的人称为“读书人”,其实这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的根基,没有“书声”的语文课堂绝对没有生命力。我们一同走进周益民老师执教的一节专题阅读课——《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
  这节课他研究的主题是儿童阅读,内容让大家耳目一新:颠倒歌。
  游戏进入颠倒歌——认识颠倒歌——趣读颠倒歌——写写颠倒歌——理解颠倒歌,回顾这节课的全过程,没有任何特别新奇的设计,但整节课却是那样的趣味盎然,学生被周老师带进了一个全新而充满诱惑的新天地。
  上课伊始,周老师就带着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颠倒的世界:嘴巴听,鼻子看,耳朵说话眼吃饭:手走路,脚提篮,肩膀跳舞腿挑担。我认为,最精彩的是“趣读颠倒歌”环节,虽然,孩子起初还有点不适应。因为,要用各种方式来读颠倒歌,这里涉及到音乐(节奏)、曲艺(相声)、语言(方言)……但是,随着周老师的巧妙引领,孩子们渐入佳境,读得激情满怀,抑扬顿挫。课堂上妙趣横生,笑声不断,连听课老师也被深深感染了。
  很多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的问题,读出老师想要讲的东西。在当前“快餐文化”盛行,学校教育仍然存在追求“当下效应”背景下,语文教师务须牢记语文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给予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空间。只有这样,“优美的中国文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既领会语言文字之美,又受到情感的熏陶。面临五花八门的语文课堂,有人提出语文课要“返璞归真”。我认为依托文本,重视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朗读,在阅读中挖掘出语文味就是返璞归真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学生、对母语教育最基本的关注。
  
  二、尊重文本,做“足”文章
  
  在提倡多元解读的今年,“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然而,解读文本的随意性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不得不给一线教师敲响警钟。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喜欢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文章的九、十自然段向我们叙述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请大家用心读读。
  师:(生读完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你能谈一谈哪些地方有意思吗?
  生:螳螂正在专注地捕蝉,却不知道黄雀正虎视眈眈地想吃它。我觉得这儿很有意思。
  生:我觉得黄雀也很有意思。它只知道捕食螳螂,却不知道后面的那位少年正盯着它呢!师:是啊,他们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它们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故事“有意思”吗?(学生“有意思”地自由读书,等待教师指名朗读。)弱肉强食,每一个幼小生命的背后都可能潜伏着灭顶之灾。可是,学生不仅没有动一丝恻隐之心,反而在教师的“唆使”下感受这个故事的“有意思”,还绘声绘色地进行“有意思”地朗读,难道这是新改革需要的语文课堂吗?
  预设能体现教师的素养,而解决课堂生成,更是一个教师的智慧。无独有偶,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时,遇到这样的生成:
  《乌鸦喝水》一文教学临近尾声,大家纷纷概括出狐狸的“狡猾”时,一学生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只聪明而有耐心的狐狸,并阐述了理由。这位民主的老师在听了学生“精彩而富有个性”的发言后,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略思片刻道:你说得也有点道理。
  一个“有意思”,一个“有道理”,让我们扪心自问:这真的有意思、有道理吗?我认为,这是不尊重文本的体现,是片面追求多元解读导致的恶果,可以说,这是对孩子、对母语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
  语文课程改革关于“标准于多元”已达成共识:语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教学,都必须体现“标准与多元”的统一。忽视标准片面追求多元的危害是可怕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武断地解读文本,更不能片面追求答案的多元性,过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以应尊重文本,不偏离文本价值取向,以道德为准则,以法律为准绳,在学生体验出现偏离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生本、师生、生生的对话,建构意义。当然,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足文章”。“功夫在课外”,苏霍姆林斯基听了极为精彩的一节历史课后,问:“你备课花了多长时间?”那位老师的回答是“我备这堂课用了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各这节课。”要当好一名好老师,尤其在江苏推行“教育新政”背景下语文老师,更要用一生的时间备课。
  我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教育的使命,不在于创造奇迹,而在于唤醒梦想,激发潜能。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也就是唤醒梦想,激发潜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讲座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