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带来新理念,新的理念呼唤新课堂,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一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基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构建和谐课堂,把课堂变成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生;和谐;课堂;发展;
“和谐”是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内心的热爱。一幅画的美在于它色调、构图等方面的和谐;一首歌的美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中注入了许多美好的情愫,和谐能产生最佳效益。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追求一种让师生发展成为实践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多元发展的和谐课堂。让课堂成为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进程的空间。在和谐的基础上才能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状态。
一、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分析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能够和谐发展。新课标的实施呼唤着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项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然而受现行的考试制度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使课堂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而且课堂承载的价值功能被弱化,片面强调传递知识的功能,从而使人际交往、情感归属、个性发展的功能被忽视……诸多的原因,让我们随处可见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二)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研究和谐教育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积极上进、思维开启、乐于实践的良好氛围中,有效、高效地学习。因此,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性,既是和谐教育的本质,也是和谐教学模式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质的规定性。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理应为和谐课堂的构建不遗余力地探讨和深思。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用心去营造和谐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在和谐中快乐成长?
二、理论框架
(一)人的主体发展理论: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指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外界与自身的方式)、价值主体性(指求真、求美、求善和求自由的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生成、发展和呈现),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种意义的、协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识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而和谐教学的整体建构思想强调一开始就要把任务交给学生,强调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
三、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一)为学生搭建阳光舞台
在教育思维上,教育要从传统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中解放出来,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和对知识的满堂说教,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为主要任务,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做学生的人生引航人。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培养,提高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威信,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从而触动学生好学的神经。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自觉地成为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索、交流,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人格等影响学生对知识和人生意义的建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要求学生从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在自己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尽展风采。
(二)关注个体,协调发展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又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要运用各种策略来维持师生间的教学平衡关系,鼓励学生相互进行讨论,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班级中那些弱势群体,使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鼓舞,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部得到协调发展。
(三)构建人性化的课堂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爱护,关怀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给与学生自由的思想空间,努力形成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使“学困生”、“问题生”都能自主地表达,积极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人性化课堂的指向不仅仅对学生,也是对教师的。教师如果缺少人文关怀的能力,也就很难真正经营好课堂的人性化。
(四)让潜能在体验中发展
和谐需要宽容。教师需要有一种成熟的心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包容学生的错误,只有宽容,才能为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创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的潜能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在感悟中生成。体验是学生由知识通向智慧的中介和桥梁。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亲身旅历和感悟,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
(五)作“和谐”的使者
要让学生和谐地发展,就要求教师要创建宽松、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和谐的使者。和谐的首要条件是平等。没有平等就不可能有和谐。教师面对的受教者在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是多元的。无论怎样的学生,他们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师有责任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平等地奉献出来,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撑起学习的蓝天,促使其扬起奋进的风帆。假如教师的微笑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话,就有必要让所有学生共享。
四、结语
和谐课堂的根本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而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是前提,因此和谐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理想家园。教师的激情与机智,才学与锐敏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和谐的课堂应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厚积薄发的观点、恰到好处的动作将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和未曾显露的潜能。教师温情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将激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欲望;教师用童心看待孩子的世界,用真心呼唤学生的真情,让学生体验成功,收获快乐。和谐的环境就是阳光,就是温暖,在和谐中,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和谐中成长,在成长中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下的教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