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想象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中三个小猴子吵着要猴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认为很懂事说:‘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2段。三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得公平吗?……公平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
三、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愉悦
课堂上,尤其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利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正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之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师:老师用今天认识的形体拼成了一个小机器人(出示机器人),你们能从机器人身上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形体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接着,我转向下一个实践活动,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拼出喜欢的玩具,先寻找设计出本组拼图的方案,互相合作,尽可能和老师的不一样,学生活动结束后,让各组学生将本组拼成的玩具向全班展示,各组的小朋友都纷纷派代表上台向大家说明本组拼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体。学生表现得主动,拼得的结果丰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组织教学,体现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思考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课上适时采用一些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或巩固数学知识。例: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我制作了几十张算式卡片,分批多次进行“送信”的游戏。提出谁能最准确而又最快送完自己手中的信(卡片),谁就是胜利者,可获取一枚邮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
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演示并结合师的讲解,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不仅能使枯燥的知识产生美感,而且能够提供丰富、生动的画面。在这一过程中,师应加强示范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有序可循。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45+20时,师可先指导学生操作如下:(1)用小棒摆出45根(4捆零5根)和20根(2捆);(2)把这两堆小棒合并在一起。2捆应和原先小棒中的哪部分先合并起来,得到几捆,也就是几十根;(3)把6捆和剩下的5根合并起来又是多少呢?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最后,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一遍,结合操作,再把口算过程完整地说出来。这样,在情感的支配下,将动作、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会有序操作,有序表达,而且学会有序思维,手越来越巧,语言越来越丰富,思维有条理。
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
思维始于疑问和好奇,而疑问和好奇,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问题”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