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高职教育经近十年的发展与探索,其理论与实践框架已初具雏形。高职本科是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总趋势,理清高职本科应如何准确定位,如何进行专科向本科转轨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本科;普通本科:定位;策略
高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是从1999年后,才开始大面积发展的一类高校,至今不过10年时间,全国在短时间内高职院校发展到1000多所,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分别占居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大专层次。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逐步“上移”,这是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总趋势。
一、高职本科的缘起
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早已有之。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1965年,美国教育家Harod·A·Foeehek教授提出“大学本科水平上至少有四种学位教育一一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和工程技术类”,其中工程技术类就属于技术教育。在1969年,美国就已有首批技术学士学位毕业生2858人:英国1975年就有首批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7189人:日本70年代成立了以高专毕业生为生源、学习二年达到本科水平的技术科学大学;我国台湾地区1974年就举办大学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此后,又进一步办起了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的1997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明确提出,技术教育可以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层次。这是对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权威性肯定。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也必定会体现这一趋势一不再局限于2-3学制的专科层次,4年制甚至更长学制的技术教育也将得到认可。
二、我国高职本科的模式
国内关于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对三年制高职高专学校进行调整,部分转办成四年制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发展模式:利用普通本科高校举办四年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模式:借鉴台湾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经验,实行“3+2”发展模式,即依托普通本科院校举办招生对象为现有3年制大专层次高职毕业生,实行学制为2年的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我国目前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工作主要采取是前两种模式。
三、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的区别
高职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本科和高职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两者应平行发展。
(一)二者的根本不同点是文化类别即文化的“DNA”不同。
普通本科教育是“知识文化”教育,高职本科教育是“技术文化”教育;普通本科教育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体的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二)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若把人才“塔式结构”分成三部份,塔尖部份人才,培养职责是“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塔的中间部份人才,培养职责是“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任务;塔底部分人才,培养职责是高职院校的任务。国家教委在《关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原则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是属于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高层次,其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
(三)二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普通本科教育是以“学科体系”、“知识本位”为主的教育:高职本科教育是以“职业工作体系”、“能力本位”为主的教育,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这四大模式共同组成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模式,实现高职本科“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的教育目标。
四、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知识文化”教育一直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模式,使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趋于绝对化,逐渐把“知识文化型”教育视为培养人才的唯一模式,对其它的教育模式抱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早在1930年,蔡元培先生就指出,“本来教育是为了职业而设的”。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计、决策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大量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唯有这两类人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才能使人才结构趋于优化。如果只培养一类人才,高等教育就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吴爱华,欧盟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二十年(1980-2000)[J]中国大学教学,2005
[2]周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3]柴福洪,高职教育“技术文化”探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2期,
[4]贺文瑾
略论职技高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