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2期 ID: 152985

  

浅析《女勇士》中华裔女性成长的艰辛

◇ 马 荟

  [摘要]《女勇士》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描写了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本文将探寻华裔女性在美国建构自己身份,寻找自我的艰辛成长过程。
  [关键词]性别;种族;身份;矛盾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MaxineHong Kingston,1940一)的成名作《女勇士》一面世即刻引起美国文坛的轰动,成为最被广泛阅读的华裔作品,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美国当代文学占有重要位置。《女勇士》发表于1976年,获得全国图书奖,是美籍华人作品中最受评论家关注的杰作之一。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美国第二代华裔少女饱经中美文化冲突的心路历程的书。本书形象地揭示了第二代美国华裔女性奋力冲破传统文化对她们思想的禁锢与束缚,最终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勇敢地融入到美国社会的艰辛过程。
  《女勇士》中体现作者身兼华裔和女性双重身份,面临双重压抑:一是传统中国文化对女性压抑,一是美国白人种族主义歧视压抑以及在中美两种文化下无从选择,缺乏归属感的压抑,压抑与反抗的情绪过程贯穿全书,作者努力追求一个全新、勇敢、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并且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反抗两种文化的压制。
  
  一、中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艰辛
  
  在作为文化“飞地”的唐人街被描写为一个“充满鬼的世界”,华裔美国人在这个世界中没有归属感,他们被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只好选择逃离。但逃离唐人街仍然没有消除他们的身份焦虑,在黄种人和白种人这两个传统之间,他们得不到真正的文化认同,仍然是文化“居间者”。《女勇士》文学母体的表达不断地折射出华裔美国人的身份焦虑。
  人们通过生活经历和与周围人们的交往接触形成自己的身份。《女勇士》记录了汤婷婷生活中的五个故事,这促使了汤婷婷的成长及其身份的形成。
  从汤婷婷还是个孩子开始,她就质疑她到底是谁,她属于哪里,是中国文化还是美国文化。在幼儿园的时候,她不言不语,不同她的同学或老师讲话。她挣扎着克服这她的不能言语,努力发现着自己,努力与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联系。母亲讲的故事和关于“鬼”的警告使她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摇摆。三年间。她完全保持沉默。她用黑色的涂料绘画,这更突出表明了她沉默的奇怪性。老师因此而为她的心智健康而担忧。
  汤婷婷同时也质疑母亲对她的爱。文章表现华裔母女两代人由于生活道路和文化教养的歧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她发现她的父母对家里的男孩和女孩不同。例如,家里会为男孩举行生日聚会,表扬他们的成就。相反,家庭成员则会辱骂女孩,总是忽略她们。尤其是汤婷婷的母亲总是向她传递一些使她感到渺小无力的信息,母亲总是痛斥她,告诉她她是愚蠢丑陋的。然而,另一方面,汤婷婷的母亲也让汤婷婷瞥见了不同的生活,从而赋予了汤婷婷某种力量。她告诉汤婷婷花木兰一一个著名的女勇士的故事,她坚强,聪明,勇敢。这些故事使汤婷婷知道女人可以拥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她和她母亲的生活。她梦想着自己成为女勇士。
  汤婷婷六年级的时候,她沉默的挫败感仍伴随着她,这促使她攻击另一个安静的女孩,这个女孩使汤婷婷更多的想起了她自己。最终,汤婷婷释放出了自己愤怒的声音,以后用同样愤怒的声音面对她的母亲。通过表达她的挫败感,愤怒和恐惧,汤婷婷回顾她所遭受的一切。而同样愤怒的母亲告诉她离开。远离了她母亲和中国传统后,汤婷婷开始在她的中国自我和美国自我之间做出和解。她开始和她的家庭联系,开始理解她的文化根源。
  汤亭亭这部自传性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其中融入了大量历史、传奇和想象,其中“鬼”的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书中汤婷婷的母亲不断地警告她生活在美国的各种鬼,警告汤婷婷不要模仿她们。结果,汤婷婷害怕所有白皮肤鬼,从出租司机鬼到警察鬼。然而,她最害怕的是美国报童,她惊讶于他们这种明日张胆的叛逆,总是害怕地从他身边跑过。除此之外,汤婷婷的母亲还不断地提醒她在她们家中存在中国鬼,这个中国鬼便是无名姑姑,她因公然违背了传统而成为了家庭的耻辱,母亲提醒汤婷婷要完全避免“中国鬼”所犯下的错误。
  虽然汤婷婷生活中的鬼不是真正的超自然的魔鬼,然而还是使她经历着当人们遇到鬼时所经历的无法呼吸的恐惧。她感到无法消受每天围绕在她身边的美国鬼。只有在汤婷婷成年后她才意识到她母亲对于鬼的种种谈论其实是她母亲对美国生活的否认,对放弃中国身份的拒绝。“鬼”在书中意指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白人生流文化,汤亭亭借“鬼”的意象充分示了中美两种异质文化背景下华人的痛苦,迷惘,希冀,及其寻找文化归属感的艰难历程。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负一男性至上主义
  
  《女勇士》一书同时表达女性在性别身份定位上遭遇的困境。在中国的时候,汤婷婷的母亲勇兰离开了作为一名传统中国妇女的角色而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进入了一个医药学校。毕业后,她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和助产员。然而,来到美国后,她发现她又成为在成为医生以前一样的母亲,妻子,奴隶。然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母亲月兰对无名姑姑态度坚决,认为她是家族的耻辱。
  汤婷婷从母亲那里接受到关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各种复杂信息。母亲月兰对汤婷婷讲述的关于著名女战士花木兰的故事,使汤婷婷想象自己成为胜利的女主角。然而,通过反复讲述无名姑姑的故事,又使汤婷婷的梦想破灭。母亲月兰通过这些故事提醒汤婷婷传统在中国强有力地存在,传统不能被打破,一旦被打破,必然遭受惩罚。中国妇女要花费他们的一生服侍她们的丈夫尤其是她们的公婆。正像女人要裹脚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所标志的那样,中国妇女注定要一生的自我束缚,自我否定。
  即便在美国,中国家庭仍然有着厌女情结。例如,书中讲述了汤婷婷堂兄妹的爷爷称呼女孩子为“蛆”。男孩和女孩在家中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家里总为男孩举行盛大的生日宴会,给他们买像自行车这样的很棒的生日礼物。他们却往往忽视女孩的生日,如若她们得到礼物,她们得到的会是一些为她们将来服务做准备的礼物,譬如像打字机这样的礼物。汤婷婷亲身体验着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不同待遇,这使她与她的母亲公然对抗。而这也催生了她想成为女勇士的愿望,她愿望成为能够成功打破传统的中国妇女。
  《女勇士》反映了几个华人女性向传统的中国男权社会所提出的挑战,表现了她们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勇士”的形象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
  结语:《女勇士》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面对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困境,从天真的报仇幻想到激烈的反抗,最终寻求到一种和谐和相互理解的心理成长过程。小说对女主人公心路历程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美籍华裔试图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确立自己独有的文化身份的挣扎和探索。然而,“在小说的最后,她超越了中国和美国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成功地成为了两种文化的调解者”(Deborah L.Madsen2000:239)。被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性别和种族歧视的挣扎和探索中,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最终构建新型性别身份并确立自己独有的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汤婷婷,李剑波译 女勇士[M]漓江出版社,1998
  [2]Deborah L Madsen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浅析《女勇士》中华裔女性成长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