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2期 ID: 153056

[ 许仕中 文选 ]   

《隔海相望》教学浅谈

◇ 许仕中

  [摘要]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实效,更好地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运用地图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关键词]地图;铺垫;激发情感:情感体验:道德认识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结合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它包括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的指导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认知的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品德与社会《隔海相望》教学时,整堂课我都利用中国版图,作战图等直观手段,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一、识图揭题,激发了解宝岛台湾的兴趣。
  
  识图揭题就是通过认识地图,揭示课题。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地图,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隔海相望》时,我出示中国版图和台湾省放大图,请学生在版图中找出台湾岛。学生的视线穿越福建省东面的台湾海峡,看到了一个轮廓壮如芭蕉叶,叶柄朝南,叶尖向北的岛屿——台湾岛。我接着问:“台湾岛就是台湾省吗?请继续看图。”并结合课文阅读总结。学生很快找出了台湾岛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大小岛屿,学生搞清了台湾省的概念。我继续提问:“台湾省地处哪大洋?与哪个省隔什么海峡相望?”学生很快找出了“太平洋”“福建省”“台湾海峡”。小结谈话我引入新课学习:“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海峡两岸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亲情,全中华儿女都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隔海相望》。”这样,通过让学生认识地图来引出新课,既使学生对台湾省有了初步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堂课的教学起了铺垫作用。
  
  二、看图熟知宝岛,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必要条件,没有认知就没有道德情感。为了让学生熟知台湾,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仔细观看台湾省的地图,之后我报出台湾省内的任意地名,请学生迅速在地图上找出该地的位置,同学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找得最快。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图片(玉山云海、台湾东海岸、台北故宫、日月潭等)、动植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一边欣赏图片美景一边欣赏歌曲《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样,学生将视线穿越到海峡,走近了台湾。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也有着美丽的风景、富饶的物产以及勤劳善良的人民,增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之情。
  
  三、用图知晓英雄故事,明确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隔海相望》一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情感的中介和动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惬意、和谐的情感氛围中产生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历史告诉我们”一块内容时,我出示郑成功率领2500多壮士收复台湾的出战箭头示意图:金厦→澎湖→鹿耳门→赤嵌城→台湾城,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带兵勇战荷兰殖民者的录像资料,让学生感悟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了捍卫这块土地,当年郑成功率领将士血战疆场,从荷兰侵略者手中夺回了宝岛。然后,我怀着高亢激昂的语气向同学们讲道: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我们曾失去了台湾,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可是1949年以后,台湾与大陆又分割开了,每当我们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的大喜日子,不能不想起美丽的宝岛台湾。现在又有少数人宣扬所谓台湾独立,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我们答应不答应?有人说,台湾一直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将它分割出去,是对国家统一的破坏。有人说,台湾一直属于我们中国,当然应当由我们来管辖。有人说,国际社会也是不会同意台独的。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我激发起来了,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运用地图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借图抒情,懂得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这篇课文,表达了一种深情厚谊,叙述了两岸同胞的血浓于水的感情。如何’将这一份情注入到课堂中,感染学生,是我课堂中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两岸情深”环节时,我说道:多少台湾同胞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几十年,梦牵萦绕与亲人团圆。《乡愁》的作者台湾中山大学教授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个。几十年啊,他看着故乡近在咫尺却不能返回。此时,我出示祖国版图,让学生找出“南京市”(余光中的故乡),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诗人,遥望故乡,请吟诵《乡愁》。把诗人思念亲人,怀念故乡的深情用朗读表达出来。由于先前情感的铺垫,学生的朗诵表现得声情并茂。我问:诗人的乡愁如何解得了?有人说,乡愁是因为距离,如果能够让诗人回到他的故土,那么这种乡愁会淡一些:有人说,这种乡愁,只能在祖国统一以后,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有人说,诗人愁自己的故乡,实际上也愁两岸的统一。大家都体会到:只有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才能真正一解乡愁。然后,我又让他们看版图里的空间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境,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本课中,我用地图引导学生,帮助理解,提升感情,使抽象的两个空间变得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大家的喜欢。
  《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具有实、新、活的特点,如果在教学时,我们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地图,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
  [2]《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德育》杂志社

《隔海相望》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