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大纲》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作用。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思想性强,文质兼美的佳文,就这一点而言,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脱离教材的实际贴上德育标签。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自然地揉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就是德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发挥。
什么时候发挥,怎样发挥?这是有关发挥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就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多种阅读训练方法发挥其德育功能略作探讨。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总会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在阅读训练中,注意因文解道,以文悟道,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理解、消化、欣赏中去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形象、语言、意境等,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或“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育效果。方法也是多样的。例举几法:
一、讨论突破口
一个好的突破口,是文章的枢纽。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全文的思想内容充分地挖掘出来。
如教学《父亲》一文,笔者曾设置了突破口:可以表达父爱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写“造屋”一事,而且是从友人讲父亲造屋写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懂得了:(1)住房乃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现在有“安居”工程为民解困,而当时社会动荡,只能靠个人奋斗。作者又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无以安身。所以父亲要一心一意帮儿子造房子,想让儿子有安定的生活。即使是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造屋。真正体现了“帮到老、帮到死还不足”的深深亲子之情。(2)从友人的话写起,说明很多父亲都是这样爱子女的。这就具有了时代特征,为作者赞美父亲,进而赞美父辈的这种传统美德作了铺垫,使这种父爱的意义得到了扩展、升华。
二、比较阅读
著名的语文教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启发功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活学生的探讨精神,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本质,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立意、选材、表达中心方面的,可以是体裁、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的,也可以是综合的。这里主要指通过思想内容有关方面的比较,来发挥有关的德育功能。
仍以《父亲》为例。在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之后,让学生将这篇章与《我的报童梦》和《父子情》进行比较阅读。比较点有:人物身份经历、选材、父爱的形式、“我”对父爱的理解,造成不同父爱的原因等+教师将这些比较点用投影出示,要求学生紧扣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懂得了不同人物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的不同经历,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也不同,因而表达的父爱就不同。同学们又就《父亲》表现的中国传统的无微不至的“帮到老、帮到死”的父爱,与《我的报童梦》中放手培养独立能力的父爱,与《父子情》里中西合壁的父爱进行比较、评论,并联系现代社会特征及自己生活的环境特点,谈自己想得到怎样的父爱。整个比较过程毫无着意进行德育的痕迹,却处处在发挥德育功能,学生们理解了父爱,又懂得了应当珍惜父爱,报答父辈。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三、点拨引导
有些课文跨时代或思想意义又较含蓄,学生不易理解,对这类课文,教师应加以点拨引导。点,要在关键之处:拨,要在难解之处,学生就能得到深刻的教育。
如《藤野先生》一文,文章要表达对藤野先主的怀念、赞美之情,为什么还要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匿名信、电影事件,是否有繁文缛节之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采用点拨引导,通过介绍鲁迅去日本学医,是为拯治“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体魄,以及对有关词句的分析,学生明白,这些笔墨看似于与写藤野先生是闲笔,其实写出了“我”由求医救国一一弃医从文唤醒国人中沉睡的灵魂以救国的思想感情的线索,也较好地衬托了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如不点拨的话,学生对此很难领悟,更不必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了。
又如《少年中国说》要学生从粱启超期望当时中国少年要肩负少年中国之责任,进而自觉地认识到今日之中国的责任仍在我中国少年身上,也是不容易的。采用点拨引导也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介绍并分析清末国势日衰,危势日重,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正虎视耽耽,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因而制造老大帝国的舆论。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将古老的封建帝国与想象中的少年中国加以对比,盼望中华儿女发扬青春朝气,发愤图强,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今这个少年中国已经诞生了,但还不强盛,要真正雄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有待我今日中国少年的自觉责任。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放,加之以朗读指导,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也有了民族责任感。
实践证明,语文确实是一门融语言的工具性、思想的教育性。艺术的陶冶性和审美性为一体的潜能最大、效应最大,手段最活和最有魅力的育人学科。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就能有效地发挥语文教学“以文育人”的优势,通过语文教学的途径,配合学校的其他教学与德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